雍正能登上皇位,可以說經歷了千難萬險,擊敗了原太子胤礽、八阿哥胤禩等一眾對手,最終得到了康熙的信任。他的這些兄弟中,老八無疑是他最痛恨的。八阿哥胤禩,康熙二十年(1681年)生于紫禁城,其母為郭絡羅氏。
![]()
他17歲即被封為貝勒,是當時封爵皇子中最年輕的。而且他深得康熙信任,不僅管理廣善庫、重建東岳廟,還署理內務府總管等。一廢太子時,群臣都支持胤禩,這也讓康熙帝察覺到胤禩結黨營私之嫌,從此不再信任他。
![]()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胤禩挑選了兩只上等的海東青派人送予康熙,可沒想到它們到了康熙手里時卻變成了死鷹,從此父子算是決裂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玄燁駕崩,雍正上位。為穩定人心,他進封胤禩為和碩廉親王,命辦理工部事務,兼理藩院尚書。雍正四年(1726年),見時機成熟,雍正削胤禩王爵,圈禁,并改名為“阿其那”,同年死于禁所。
![]()
很多人都認為八阿哥是一個有野心、有權謀的政治家,卻忽視了他在其他領域的成就。他同時也是康熙諸子中文采、書法、騎射最頂級的幾位,絲毫不遜于雍正。據《養吉齋叢錄》記載,清代皇子每日需臨寫《千字文》《百家姓》,必修趙孟頫《洛神賦》、董其昌《三世誥命卷》等帖。
![]()
胤禩6歲起隨翰林院編修學習書法,其小楷以趙孟頫為宗,追求“用筆圓潤、結字端正”,如趙體橫畫收筆略帶弧度,豎畫中鋒直下。康熙本人偏愛董其昌,宮廷收藏董氏墨跡甚多,胤禩作為皇子,行書吸收董氏“淡墨疏朗、筆斷意連”的意趣,“以虛為實、以簡馭繁”的結字法。
![]()
胤禩參與宮廷金石鑒賞,其楷書或偶見方筆起收,為嚴謹的帖學體系注入細微變化。橫畫多取平勢,起筆輕按,收筆圓潤,豎畫挺直但不僵硬,中段略粗以顯筋骨,避免館閣體的板滯。行書筆意連貫,轉折處多用圓轉,略作頓挫后平緩出鋒。
小楷中宮寬綽,少了歐體的險峻,多了趙體的寬博。行書欹側有度,整體仍以平正為主,避免“狂怪”。作為政治人物,其書法的價值更多體現在清代宮廷嚴謹的帖學訓練、規范的書寫范式,取法上恪守帖學正脈,筆畫間盡顯皇家規范,結字中蘊含貴胄氣質,卻因政治斗爭淹沒于歷史塵埃。
![]()
![]()
胤禩傳世書法作品極少,絕大多數應是被人為銷毀,不過依靠僅存這幾件,也可感受到他扎實的功底,水平不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