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東渡,陪你讀書

![]()
《圣人的遲暮:康熙晚年的帝國變局》是一部揭示康熙皇帝晚年統治危機的歷史作品。
作者汪恒通過康熙最后十四年的重要歷史切片,展現了盛世表象下的暗流涌動。
本書最大特色是從“為人、為父、為君、為天命”多維角度分析康熙晚年的精神場域,讓讀者看到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康熙帝,而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神話君王。
基于嚴謹史料的非虛構寫作風格,使本書既具有歷史深度又富有閱讀趣味,在汗牛充棟的史著中別開生面地闖出一條新路。
前言
在傳統歷史敘事中,康熙皇帝常常被描繪為一位雄才大略的明君,擒鰲拜、平三藩、收復臺灣、擊退沙俄,開創了康乾盛世的輝煌篇章。
然而,資深媒體人汪恒在《圣人的遲暮:康熙晚年的帝國變局》一書中,卻將目光投向了康熙執政的最后十四年(1708-1722),揭示了一個不同于傳統認知的康熙帝形象。
這本書通過“廢嫡”、“遺詔”、“財源”等十大篇章,以多維視角展現了康熙晚年面臨的政治、家庭和帝國治理困境。
作為北大歷史系、國政系畢業的學者,汪恒憑借20余年研究和寫作經驗,用嚴謹史實與生動筆法,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更加立體、真實的康熙皇帝。
盛世的表象之下,暗流洶涌。
康熙晚年的帝國,已然埋下了衰落的種子。
01
盛世之下的暗流涌動
紫金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秋,在承德木蘭圍場,發生了一件震驚朝野的大事——康熙突然廢黜了已立三十多年的皇太子胤礽。
這一事件拉開了“九子奪嫡”的序幕,也暴露了康熙晚年政治危機的冰山一角。
表面上,康熙帝國正處于鼎盛時期:疆域遼闊、外患平定、國庫充盈。
但實際上,帝國肌體深處已經埋下了多種毒瘤:“財政制度的頑疾正在一點點蔓延,貪污在寬縱之下日漸滋生,錢糧虧空成為帝國肌體深處的毒瘤”。
康熙晚年推行“寬仁”政策,頻繁蠲免錢糧。
在位61年間,清政府蠲免錢糧共計545次,免除天下錢糧計銀1.5億兩。
然而這種慷慨大度并沒有真正惠及普通百姓,反而縱容了貪腐蔓延,導致各地錢糧虧空日益嚴重。
02
為人、為父、為君的多維困境
汪恒在書中精彩地剖析了康熙晚年“為人、為父、為君、為天命”的多維精神場域,展現了一個身處權力巔峰卻又面臨重重困境的復雜形象。
1.為君
康熙深謀遠慮,穩坐權力巔峰,卻晚年遭遇儲君之爭,帝國暗流涌動,盡顯帝王孤獨與無奈。
2.為父
康熙渴望保全父子情深,卻面對太子廢立,諸子爭儲,內心經歷親情與皇權的激烈斗爭。
胤礽的生母死于難產,他成為唯一的嫡子卻又失去母愛,在康熙的溺愛下性格變得偏執和涼薄。
3.為人
康熙睿智而復雜,一生波瀾壯闊,晚年卻身心俱疲,對正統的維護與人性欲望的掙扎交織。
4.為天命
康熙視自己為天命所歸,卻晚年遭遇帝國變局,內心崩塌,未能實現家族王朝永續的宏愿。
這種多維度的剖析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康熙帝,而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神話君王。
03
全球視野下的帝國困局
《圣人的遲暮》不僅關注帝國內部變局,還將康熙晚年置于全球變革的大背景下。
1708年的世界正處在劇烈變革的前夜:
英國已完成“光榮革命”,安妮女王在位,英格蘭和蘇格蘭議會完成合并,對王權的限制與制衡更加成熟;
法國的“太陽王”路易十四執政已半個世紀有余,孟德斯鳩從波爾多法學院畢業,伏爾泰即將升入大學,啟蒙運動的浩蕩大潮正在醞釀;
俄國彼得一世大刀闊斧地改革,傳統的貴族勢力大為削弱,一個帝制國家即將走上新的軌道;
新大陸的本杰明·富蘭克林正在牙牙學語,他將會和一群志同道合之士,在那片遙遠的土地建起一個沒有君主的國家。
與此同時,康熙帝卻仍然致力于在“滿人本位”與漢人治道之間尋求平衡,構建支撐帝國治統的合法性根基。
這種內向守成的政治思維與全球正在興起的變革浪潮形成鮮明對比。
04
現代社會的康熙式困境
康熙晚年的困境在現代社會和企業管理中依然常見。
朋友就曾在某大型企業見過類似情況:創始人年事已高,卻遲遲不肯確定接班人,導致公司內部派系林立,不同勢力明爭暗斗。
這位創始人也像康熙一樣,早年英明果斷,帶領企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
但到晚年卻變得優柔寡斷,對早年一起打江山的“老臣”過分寬縱,導致企業管理混亂,創新乏力。
最終在行業變革的大潮中逐漸失去優勢地位。
另一個例子是某朋友的家庭企業。
父親像康熙一樣精明強干,卻未能處理好子女間的權力傳承問題。
幾個孩子為繼承權明爭暗斗,最終導致家族分裂企業衰落。
這種“為人、為父、為企”的多重角色沖突,與康熙晚年的處境何其相似。
05
財政改革的局限與啟示
康熙晚年的財政政策也極具啟示意義。
1712年,康熙頒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政策,將丁稅固定下來。
這一政策客觀上減輕了百姓負擔,但卻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財政制度的問題。
到康熙晚年,吏治松弛,貪污腐敗已然成風,再加上常年西北用兵,黃河泛濫成災,造成了整個國庫虧空甚多。
隨著地主經濟的復蘇,土地兼并日益嚴重,農村里分化出大批無業光丁。
這些問題直到雍正時期推行“攤丁入畝”和“耗羨歸公”等改革才得到一定程度緩解。
康熙的寬仁與雍正的嚴苛形成鮮明對比,也啟示我們:改革需要整體推進,單點突破往往難以解決系統性困境。
06
封閉與開放的悖論
康熙晚年的對外政策也充滿矛盾。
在收復臺灣后,康熙一度開放四個港口對外貿易。
但到了康熙五十五年,因商人張元隆通過官船走私大米案件,康熙決定關閉南洋貿易,禁止中國人出國做生意,但外國人還可以來中國做生意。
這一決策開啟了清朝閉關鎖國的先聲,后來乾隆更是發展為全面禁止中外貿易。
這種封閉政策嚴重影響了清朝的發展,使中國錯過了與世界同步發展的歷史機遇。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也能看到類似的封閉與開放之間的糾結。
某些企業在成功后會形成封閉體系,害怕外部競爭,最終失去創新活力。
而保持開放、勇于變革的企業則更可能持續發展。
結 語
康熙晚年的故事不只是一個帝王的個人悲劇,更是一個帝國在歷史轉折點上的艱難抉擇。
這些抉擇背后的思維模式和行為邏輯,至今仍然值得我們深思和警醒。
《圣人的遲暮》不僅是對一段歷史的回顧,更是對當下處境的映照,這也是歷史研究最為珍貴的價值所在。
![]()

求轉發
求評論
tips:敬愛的讀者朋友,即使您關注了我們,可能也常常收不到推送,記得點擊“東渡讀書”名片,設為星標??,文章每天會自動推送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