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個謠言,說康熙是洪承疇的兒子,還對比了兩人畫像。
看起來一模一樣,搞的我們都分不清楚是不是謠言,幸好有專家出來辟謠。不過專家辟謠也就是辟謠,畢竟正史不一定保真,但野史不可能不野。
野史野才是正常的,但是野到這個地步,能這么野的原因才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清代就有的乾隆姓陳,只是當時的坊間八卦,這樣的傳聞是對如今的傳聞有一定影響,但清代的傳聞一看就是假的。
如今的傳聞看起來像野史,是因為大眾文化產品,特別是如清宮劇的產生,對公眾思考歷史的模型塑造有著巨大影響。
滿大街的清宮劇的,除了少數正劇,剩下的除了狗血敘事,就是綠帽子滿天飛,這類劇集為了制造戲劇沖突而常用的套路我們都能盤點出來。
首先是強化后宮權斗,許多清宮劇的核心劇情就是后宮嬪妃間的爭寵算計,算計到沒辦法了就混淆皇室血脈,編劇們你抄我我抄你,成了制造戲劇沖突特別流行的一個辦法。
雖然歷史上后宮管理極其嚴格,但是不影響編劇敢想,反復使用。不僅要用,還要變著法用。
比如加入虛構的、跨越階級的戀情,讓皇子、皇帝與大臣妻女、民間女子等產生情感瓜葛已經成了過去式,妃子和皇帝的兄弟甚至太醫搞對象才是版本答案,這無形中在觀眾心中埋下了皇帝血統可能有問題的潛意識。
更要緊的是潛意識還在反復加強,一部部劇集不斷演繹這些秘聞、野史和宮斗,歷史的嚴肅性就被消解了,觀眾看清朝就知道亂搞了。
久而久之,妃子亂搞已經不刺激了,更刺激的就出來了。比如說這個故事,康熙是漢人大臣之子,由于觀眾早已在電視劇里見過無數類似甚至更離譜的橋段,心理防線會降低,早就覺得這不僅不是完全沒可能,甚至是非常合理的。
降臣與太后的隱秘關系,皇室血統的秘密,漢人血脈入主清廷,極具戲劇張力,觀眾一聽就知道合理,非常符合清宮劇培養出的觀眾口味。
清宮劇是商業娛樂產品,它的首要目的是吸引眼球獲取流量,搞多了這種事情,那公眾在接觸到完全虛構的謠言時,覺得似曾相識,就自然就削弱了批判性思考,開始傳播了起來,并且自發的開始給這種事情找合理性。
不僅要找合理性,而且要結合各種思潮一起思考,最后康熙真成了洪承疇的兒子,幾個專家的辟謠,和群眾看了幾十部的清宮劇比起來,就顯得毫無抵抗力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