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 日,鍋圈食品(02517.HK)在成都展示了其“鍋圈小炒”項目的核心成果——新一代智能炒菜機。
這項由鍋圈攜手熊喵大師聯合研發的技術,是“中餐到家”的一場效率革命,也標志著鍋圈“社區中央廚房”戰略邁入智能化落地的新階段。
根據鍋圈食品日前發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報告,公司當季營收同比增長13.6%-25.8%,核心經營利潤同比增長44.4%-66.7%。在穩健的財務表現背后,將于 2026 年初開出首店的“鍋圈小炒”已成為鍋圈最受關注的新業務之一。
鍋圈董事長楊明超此前曾表示,“中餐的難點不是味道,而是效率。我們希望用智能技術讓鍋氣可被復刻,讓家常菜實現標準化,讓更多家庭在五分鐘內吃上現炒中國菜。下班掂倆菜,全家都喜愛。”
![]()
鍋圈小炒不僅是一項單純的設備創新,更是鍋圈從“賣食材”向“賣一頓飯”的戰略延伸。該項目以“智能炒菜機+標準化供應鏈”為核心,通過算法與供應鏈協同,將中餐的“鍋氣”轉化為可計算、可復制的工業參數,推動家庭餐飲和社區餐飲的邊界融合。
在位于成都錦江區的熊喵大師研發中心,記者現場看到,智能炒菜機正在自動完成一道川味小炒肉的烹飪:鍋溫精準控制在330℃,火候與翻炒節奏由算法自動匹配,3分鐘后,一盤色香味俱全的菜品出鍋。
“我們拆解了200位川菜大師的烹飪視頻,用AI生成溫度曲線,最終實現98%的口味還原度。”熊喵大師創始人黃天勇介紹,設備采用PID控溫與溫度懸停算法,可在2至3分鐘內完成標準化炒制,溫差波動小于5℃。黃天勇表示,炒菜機的技術邏輯本質上是“數據化烹飪”——通過算法復現廚師經驗,讓中餐的味覺特征實現可規模化輸出。
該技術方案已與鍋圈的供應鏈系統深度融合。目前鍋圈在全國布局7家自有工廠和19個數字化中央倉,實現從凈菜加工、調味復配到冷鏈配送的全鏈路數據打通。設備端可根據地域差異自動調整烹飪程序,例如在高原地區自動延長燉煮時間,確保全國門店出品一致。
![]()
與傳統的餐飲業態不同,鍋圈小炒聚焦“家庭+社區”的場景創新。未來的社區門店中,消費者可以在下班回家途中通過鍋圈App提前下單,到店自取或現場即食,一道熱氣騰騰的家常菜僅需三分鐘。
鍋圈負責人在現場表示, 2026年初首家“鍋圈小炒”門店將落地鄭州,作為鍋圈“社區央廚”戰略的又一落地場景,這一業務將實現家庭餐飲的全時段覆蓋。“未來每一個鍋圈小炒門店,都有可能成為一個社區中央廚房,也是一家微型中餐工廠。”
![]()
智能炒菜機的落地,意味著鍋圈的業務模型升級為“中餐到家服務平臺”。通過供應鏈的高效率和標準化能力,以及便利零售渠道帶來的多場景,鍋圈有望在在家吃飯賽道上建立長期壁壘。
“我們不僅在做設備,更在重構產業效率。”鍋圈負責人表示,“鍋圈希望用技術推動中餐產業的價值升級,讓中餐不再依賴個體經驗,而依靠系統智能持續迭代。”
在他看來,智能炒菜機不僅是一種產品創新,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創新。“未來三年,我們希望讓更多普通人重新享受‘在家吃飯’的幸福感,讓中餐成為連接家庭、社區與文化的紐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