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熊喵大師位于成都錦江區的智能廚房實驗室里,幾臺銀灰色設備正有條不紊地翻炒著菜肴。機器內部的溫度曲線在實時波動,整道菜的出餐時間被精確到秒。屏幕上顯示的數字,正對應著中餐烹飪中那句最玄妙的描述——“火候到位”。
這款由智能烹飪設備企業熊喵大師團隊自主研發、鍋圈投資并深度參與調試的“智能炒菜機”,正在成為中餐標準化道路上一個重要的突破口。而以此為核心打造的“鍋圈小炒”項目,也被視為鍋圈未來一條重要的增長曲線。
“鍋氣”被計算:中餐標準化的新節點
“中餐標準化最難的不是配方,而是火候。”熊喵大師創始人黃天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傳統烹飪里,“七成油溫”“猛火快炒”是經驗的傳承,卻難以被量化。現在,這些模糊的描述正在被算法重新定義。炒菜機內置的傳感系統可實現±1℃精準控溫,并能通過AI程序自動調整火候與投料節奏,使得顛勺、焦化、爆香這些依賴手藝的動作,都能被還原成數據指令。
![]()
“我們希望讓鍋氣可計算、可復制,讓味道成為可以標準化的數據資產。”黃天勇介紹,他們在研發過程中采集了超過100萬條真實烹飪數據,涵蓋油溫曲線、海拔變化下的沸點偏移、食材在不同溫度下的美拉德反應數據等,并通過AI算法進行歸納建模。
這一成果不僅帶來了味道的穩定,也極大地提高了餐飲效率。黃天勇稱,這只是開始:“我們要做的,是中餐的‘操作系統’——讓每道菜都成為算法的一部分。”
“鍋圈小炒”:中餐到家的生活方式新解法
在鍋圈2025年中期業績發布會上,鍋圈食品董事長楊明超曾表示,中餐工業化的關鍵是讓“人間煙火與工業精度共存”。“鍋圈小炒”正是這一理念的實踐樣本。
鍋圈負責人介紹,鍋圈小炒項目是“社區中央廚房”戰略的延伸。過去鍋圈通過火鍋、燒烤切入“家庭餐飲零售化”賽道,而小炒項目則代表著鍋圈向“現炒中餐”領域的縱深擴張。
![]()
“我們希望消費者可以在家門口,等待三分鐘就吃到熱菜熱飯。”安浩磊說。
鍋圈小炒的底層邏輯,是“智能設備+標準化供應鏈”。目前,鍋圈擁有7家自有工廠和19個數字化中央倉,覆蓋復合調味料、丸滑水產、肉制品等多個品類。通過供應鏈與智能設備的閉環聯動,鍋圈實現了從“賣食材”到“賣解決方案”的跨越。
值得注意的是,鍋圈小炒并非簡單的餐飲項目,而是一個融合了硬件、數據與零售的生態系統。設備端由熊喵大師提供技術支持,鍋圈負責菜譜、料包與終端場景。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一模式的最大意義在于:它讓“中餐產業化”具備了可復制的商業閉環——算法驅動菜譜,菜譜反哺供應鏈,供應鏈再反饋至終端設備,形成以數據為核心的價值飛輪。
從數據到場景:中餐的“第二增長曲線”
鍋圈2025年第三季度報告顯示,公司實現營收約18.5億元至20.5億元,同比增長13.6%至25.8%;核心經營利潤約6500萬元至7500萬元,同比增長44.4%至66.7%。門店總數達到10,761家,再創歷史新高。在鍋圈食匯這一成熟品牌保持穩健的同時,鍋圈小炒的加入,為公司打開了全新的增長空間。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這場變革并非個案。中國餐飲產業正在進入“算法時代”——當火候、油溫、口感都可以被量化,中餐不再僅僅是一種烹飪方式,而成為一種可被復制、傳播的工業標準,這也為未來中國味道大規模出海提供了可能性。
![]()
業內分析稱,鍋圈的商業模板是中國版“神戶物產+7-Eleven”——前者代表供應鏈整合與制造能力,后者象征零售終端的高效觸達。二者結合,使鍋圈形成了從原料到場景、從制造到體驗的閉環體系。
“中餐的未來,不只是味道的復刻,更是效率、文化與科技的融合。”鍋圈負責人總結說,“當我們能把一口鍋的‘煙火氣’寫進算法,中國餐飲的工業化、智能化就真正開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