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能想到,美國首都華盛頓最受歡迎的五家連鎖餐飲品牌竟在短短幾天內(nèi)全部停業(yè),而原因并非財務虧損或食品質(zhì)量下滑。
僅僅因為未公開表態(tài)支持巴勒斯坦議題,這家餐廳便遭遇了持續(xù)不斷的線下圍堵與網(wǎng)絡暴力,最終迫使兩位創(chuàng)始人宣布永久關閉所有門店。這起事件為何引發(fā)如此廣泛的關注?它又揭示了怎樣的社會裂痕?
![]()
2
美食本該沒有立場
位于華盛頓特區(qū)的Shouk餐廳,曾是無數(shù)食客心中的味覺避風港。從最初街角的一間小攤位起步,歷經(jīng)數(shù)年耕耘,到2016年后逐步擴張,在城市各處開出五家分店,如同綻放于都市叢林中的五朵異域之花。
人們鐘情于它,不只是因為它那令人回味無窮的地中海風味料理,更在于那種輕松自在、開放包容的用餐氛圍。然而就在不久前,這五家門店毫無預警地集體熄燈關門。
這不是一次因市場競爭失利導致的商業(yè)失敗——事實上,在閉門前,Shouk的客流和口碑都處于巔峰狀態(tài),甚至成為當?shù)刂耸挚蔁岬木W(wǎng)紅打卡地,許多顧客不惜驅(qū)車數(shù)十英里只為品嘗一口招牌皮塔餅與秘制芝麻醬。
![]()
3
在TripAdvisor等主流點評平臺上,成百上千條五星評價將其推上“華盛頓最佳中東菜系餐廳”的位置,聲名鵲起。但這場繁華盛景,卻隨著一場遠在千里之外的地區(qū)沖突驟然崩塌。
Shouk并未倒在經(jīng)營困境之中,而是被一波接一波的抵制浪潮與長期騷擾徹底擊潰。一個原本供人休憩聚餐的空間,最終在身份政治的撕扯中淪為廢墟。
故事的開端其實極為簡單:兩位創(chuàng)始人,一位是以色列出生的蘭?努斯巴赫,另一位是美國籍猶太裔丹尼斯?弗里德曼,他們并無宏大野心,只是希望將童年記憶里的植物性美味分享給更多人。
![]()
4
他們深知中東飲食文化根脈交錯、多元交融,因此自創(chuàng)立之初就刻意避免使用“以色列菜”這一標簽。對他們而言,所做的不是某國專屬菜肴,而是以地中海風味為基礎進行創(chuàng)新融合的現(xiàn)代料理,超越國界與民族歸屬。
他們的初心,是打造一個能讓不同背景的人們放下成見、共坐一桌共享美食的空間。為此,餐廳名稱“Shouk”特別采用阿拉伯語與希伯來語雙語書寫,這不僅是一個視覺標識,更像是一份無聲的宣言:在這里,文化可以交匯,差異能夠共存。
實踐證明,這種理念一度獲得了巨大共鳴。
![]()
5
絡繹不絕的顧客走進Shouk,有上班族、大學生、外國游客,來自各種族、宗教與社會階層。而他們前來的原因只有一個——享受一頓好飯。
一名常客回憶說,他從未考慮過這家餐廳是否涉及政治立場,他只在乎食物的味道和環(huán)境的舒適感。對絕大多數(shù)消費者來說,Shouk就是一個純粹提供美味與慰藉的地方,僅此而已。
一盤鷹嘴豆泥的戰(zhàn)爭
這份單純的餐飲理想,在2023年10月7日之后被徹底打破。隨著巴以局勢急劇惡化,遠方戰(zhàn)火竟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蔓延至本地餐桌。
![]()
6
其實在此之前,危機早已埋下伏筆。早在當年3月,一個名為“種族隔離?我不買賬”的民間團體已將Shouk列入其抵制名單,目標直指那些被指涉嫌“文化挪用”或銷售以色列占領區(qū)產(chǎn)品的商業(yè)機構(gòu)。
在抗議者眼中,創(chuàng)始人的國籍與族裔身份本身就是原罪。無論餐廳如何聲明自身非政治化,只要老板擁有以色列背景,就被自動視為對特定國家政策的支持者。
時間推移中,弗里德曼與努斯巴赫的身份從餐飲創(chuàng)業(yè)者,逐漸被重新定義為“以色列利益代表”。
![]()
7
于是,食物不再是簡單的日常飲食,而成了意識形態(tài)交鋒的工具。“文化挪用”成為攻擊Shouk最猛烈的矛頭。
巴勒斯坦裔廚師吉南?迪娜公開發(fā)聲,指出Shouk菜單上的鷹嘴豆泥、沙拉三明治等核心菜品,其根源深深扎根于巴勒斯坦傳統(tǒng)飲食體系。
她批評道,餐廳在盈利的同時,卻從未提及這些菜肴的文化源頭,等同于抹除巴勒斯坦人在飲食史上的貢獻,是一種隱形的文化掠奪。
![]()
8
在她及眾多支持者的敘述框架中,這些菜肴不僅是果腹之物,更是與故土相連的情感符號,承載著幾代人的生活記憶與民族認同。
當一家由以色列人創(chuàng)辦的餐廳售賣這些食物卻不做任何說明時,這種沉默被視為一種默認的政治姿態(tài),是對巴勒斯坦文化存在的否定。
于是,Shouk的物理空間迅速從用餐場所演變?yōu)檎慰棺h前線。
![]()
9
當口號淹沒了一切
抗議活動最早爆發(fā)于喬治城大學附近的一家分店,該區(qū)域穆斯林居民較多,自然成為情緒聚集點。起初只是少數(shù)人在店外舉牌靜默示威,但很快升級為大規(guī)模行動。
抗議人群開始成群涌入店內(nèi),其中包括攜帶兒童的家庭成員,他們在餐廳內(nèi)高呼“解放巴勒斯坦”,并用手機全程錄像上傳社交媒體平臺。
更有甚者,在玻璃門窗上貼滿巴勒斯坦遇難兒童的照片,畫面令人心碎且壓抑。
![]()
10
極端情況下,有人直接堵住入口,強行阻止其他顧客入內(nèi)就餐。線上輿論也同步發(fā)酵,負面評論如病毒般擴散,進一步加劇公眾對品牌的誤解。
“Shouk”這個名字不再關聯(lián)“美味”或“創(chuàng)新”,反而被強行綁定上“種族壓迫”、“文化侵占”等沉重標簽。
面對洶涌輿情,創(chuàng)始人弗里德曼多次向媒體澄清:Shouk從未參與任何政治事務,也不支持任何爭議性政策。
![]()
11
他表示極度困惑與痛苦,自己一心只想做好一家餐廳,卻被迫卷入一場無法掌控的政治風暴。
管理層也曾試圖溝通對話,但在鋪天蓋地的情緒化指控面前,任何理性解釋都被視為狡辯。
在抗議者的邏輯中,你的出身決定了你的立場,你的沉默就是共謀的證據(jù)。真正的交流通道,從一開始就未曾建立。
![]()
12
理想的空殼與破碎的飯碗
當一個吃飯的地方變成對抗戰(zhàn)場,商業(yè)運作的基礎便蕩然無存。
首當其沖的是營收數(shù)據(jù)——持續(xù)不斷的干擾導致客流量銳減。老顧客并非不愛這里的味道,而是擔心就餐時遭遇沖突,害怕人身安全受到威脅,更不愿被牽連進敏感議題。
員工的心理壓力達到極限,每天面對怒目相對的場面,甚至遭受辱罵與恐嚇,無人能在如此高壓環(huán)境中正常工作。
![]()
13
最先倒下的便是抗議最激烈的喬治城門店,它在巨大壓力下率先宣布永久歇業(yè)。
但這并未平息風波,相反,抵制浪潮如野火般蔓延至其余四家分店,形成連鎖反應。最終,這個曾擁有五家門店、日均爆滿的品牌,因無法維持基本運營,不得不宣告全面終止營業(yè)。
諷刺的是,一個初衷為促進團結(jié)的空間,最終因身份對立而分崩離析。
抗議者達成了目的,摧毀了他們眼中的“象征性目標”,但代價是什么?數(shù)十名員工瞬間失業(yè),大量忠實食客失去心頭所愛,而那些曾在店內(nèi)吶喊口號的人,在Shouk化為廢墟后,轉(zhuǎn)頭尋找下一個宣泄對象。
![]()
14
Shouk的消亡在社會層面激起強烈震蕩。
許多人對此深感惋惜與不平,認為抗議行為嚴重越界,將復雜的國際爭端簡化為對一家普通商戶的攻擊,既不公平也無助于問題解決。
針對無辜顧客與基層員工的騷擾,無論動機多么崇高,都不應被正當化。
當然,也有聲音支持抗議者的訴求,強調(diào)民族文化歸屬與歷史正義不應被商業(yè)包裝所掩蓋。
![]()
15
爭論的核心逐漸聚焦于一個問題:企業(yè)能否真正脫離政治?或者說,當個體身份與全球議題交織時,一家餐廳是否還能保持中立?
Shouk的悲劇猶如一面多棱鏡,映照出當代社會日益加深的極化現(xiàn)象。在全球互聯(lián)與社交媒介放大的背景下,任何看似無關緊要的商業(yè)實體,都有可能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被拖入無法主導的宏大敘事漩渦。
結(jié)語
當對話被喧囂取代,當理解被刻板印象覆蓋,當復雜的歷史糾葛被壓縮成“站隊”或“封殺”的二元選擇時,我們失去的不只是一個用心烹飪的餐廳。
![]()
16
我們正在一點點喪失社會賴以生存的包容力、理性精神以及彼此傾聽的能力。
向一家小餐館發(fā)難,或許能帶來短暫的情緒釋放,但它真的能緩解遠方的苦難嗎?又能推動任何實質(zhì)性的和平進程嗎?
這個問題,值得每一個身處這個時代的人,靜下心來認真思考。
![]()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