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有一個原則,就是你可以對歷史史實進行不同的解讀,但不可以篡改歷史。俗話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犯過一個又一個錯誤,我們翻閱歷史書,借鑒以前人類所犯下的錯誤,吸取教訓從而讓自己以后少犯錯誤或者不犯錯誤,就會不斷進步;但如果人們篡改歷史,人們將不會從前人在歷史上犯下的錯誤中吸取任何教訓,就很難有進步。
我們可以看看當今的各國各民族,凡是敢于正視歷史的,基本都發展得不錯;凡是沒有勇氣正視歷史、掩蓋歷史甚至篡改歷史的,往往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
康熙帝派施瑯出兵攻下臺灣,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消滅明朝殘余力量,而不是為了獲取這塊土地。這個結論是有史實證據作支撐的:清朝曾經與荷蘭人達成協議,商定與荷蘭人聯手攻下臺灣,消滅鄭氏,戰后將臺灣割讓給荷蘭作為酬謝;清朝攻下臺灣以后,也一度認為“消滅明朝殘余力量”的作戰目的已經實現,而“臺灣為海外泥丸,不足為中國加廣;裸體文身之番,不足與共守;日費天府金錢于無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主張放棄臺灣。
![]()
![]()
清朝對消滅明朝殘余力量包括消除漢人心目中對明朝的懷念的重視甚于對國家領土的重視,并不僅僅只有“施瑯攻臺”這一個孤例。
永歷帝率領李定國、白文選等人逃入緬甸。因為永歷帝是根正苗紅的明朝皇室正統,大清一定會把他趕盡殺絕,于是派遣吳三桂進入緬甸將永歷帝抓獲,押回云南處死。
![]()
永歷帝死后,跟隨他的明朝殘余力量不再與清朝為敵。他們雖然不愿剃發易服,但也不再“反清復明”。白文選降清了,李定國死后其部下包括他的兒子李嗣興在內也紛紛降清。永歷帝帶入緬甸的殘部對大清再無威脅,他們占據的那片土地,大清就再也沒有興趣奪回來了。那塊土地就是今天屬于緬甸的“果敢地區”,昔日的大明孤忠就是今天的果敢人。
看到這個案例,你還認為大清皇帝有領土執念,非要“給天下一個圓滿”、非要捍衛我們國家領土的“金甌無缺”嗎?
如果你認為以上案例還不夠,我們可以再看看北方。康熙帝在位的時候,俄國人侵入我國東北地區。清軍在雅克薩擊敗了俄軍。在清朝作為勝利一方與俄國人簽署的《中俄尼布楚條約》中,大清放棄了尼布楚、貝加爾湖這些千百年來都是中國故土的廣袤領土給俄國人。
康熙帝的兒子雍正帝在位期間,大清與俄國簽署《中俄恰克圖條約》,再次放棄大片領土給俄國人。雍正帝放棄給俄國人的領土面積甚至遠超俄國人在談判前預設的從大清獲取土地的“最高目標”,這讓超預期完成任務的俄羅斯談判特使薩瓦欣喜若狂,他在給葉卡捷琳娜一世的回信中才會高興地寫道:“雍正皇帝出于對俄國人民的無比赤誠和衷心熱愛,還將大面積的中國土地劃撥給了我們……邊界的劃分十分有利于俄羅斯帝國,大量空曠的蒙古土地,現在并入了俄羅斯帝國的版圖,有的地方擴大了幾天,有的則擴大了幾個星期行程的面積。雍正皇帝真是俄國人民的好兒子!”
以上事實在中俄雙邊都有記載。這封信的原件還在俄羅斯的檔案館里保存著,證據確鑿。
因為給俄國人送領土送多了,大清皇帝被俄國人親切地稱為“俄國人民的好兒子”。俄國人拿走的領土比小小的臺灣島可大多了,可大清皇帝對俄國人拿走大片土地毫不心疼,也沒有奪回來的想法,不罵他們“敗家子”都算是對他們嘴上留德了,現在因為康熙拿回來一個小島,就對其歌功頌德,說他有維護領土完整“金甌無缺”的意識,好意思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