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生于1606年,比崇禎皇帝大5歲,比多爾袞和吳三桂大6歲,他們都是同年齡段的人。
![]()
17世紀40年代,中國歷史將往何處去,就掌握在這四個人手里。當然,比起在東北挖人參的多爾袞,崇禎皇帝覺得還是李自成比較可怕,堅定地施行自己“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方略。
而李自成也以推翻大明王朝為目標,壓根沒把茹毛飲血的女真人放在眼里。
![]()
三個男人在對決之前,都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內政。
首先是崇禎,明明手下有一堆人才,卻一個也不放心,不能知人善任,不該殺的殺了,該殺的卻尸位素餐。
對薊遼督師袁崇煥的處理,最能看出崇禎皇帝的執政水準。不管袁崇煥是不是殺了毛文龍,不管袁崇煥是不是吹過牛,不管袁崇煥是不是說話不算數,不管袁崇煥是不是暗中與女真人談過判,東北那疙瘩還是用袁崇煥守著好,總比吳三桂強吧,不該簡單粗暴地殺掉。
![]()
退一萬步講,即使覺得袁崇煥靠不住了,也只要解除他的兵權,暫時羈押,威懾遼東諸將就行了,何至于斬盡殺絕?看看后來吳三桂在李自成圍攻北京時候的反應,就知道這樣做的后果有多嚴重,殺一個袁崇煥事小,令遼東將領離心離德,可是得不償失啊。
權術,或者說管理的核心是控制,如果玩弄權術,卻令局面失控,那就不是權術,而是自作聰明,是犯傻了。
![]()
到后來,滿朝文武都和崇禎斗心眼,等李自成打進北京,投降的投降跑的跑,反倒是太監王承恩帶著一群太監為皇帝殉國。滿朝文武無節操,折射的是崇禎皇帝早就失靈的號召力。
再看李自成,雖然得了天時,趕上明末大起義的好形勢,但說起內政,也是一團糟。看看李自成用的那些人就知道了,大順朝這家店,是武大郎開店,容不下高人,盡是一群烏合之眾。
![]()
有一個才堪大用的制將軍李巖,還不受重用,最后李自成竟然聽信奸臣之言,殺了李巖,自斷臂膀。
李自成能夠打進北京,最大的幫手不是他手下那些將領,而是明朝的一再失誤,還有關外女真人對明朝的強大牽制。
![]()
可惜有的人總是將運氣當成能力,等攻下北京,李自成更是驕傲得不得了,覺得自己已經穩操勝券。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李自成目光短線,對女真和其執政者的了解,遠沒有多爾袞對他的了解多。
多爾袞在1643年,迎來了自己人生的第二個轉折點。因為這一年,他哥哥,清太宗皇太極死了,他第二次有機會當皇帝了。
![]()
皇太極的兒子豪格得到兩黃旗的支持,要和多爾袞領導的兩百旗一決高下。兩紅旗的代善,兩藍旗的濟爾哈朗等人都首鼠兩端,等著多爾袞和豪格兩敗俱傷,好出來收拾殘局,獲取最大利益。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多爾袞硬來,也是大概率能夠獲取皇位的,但那樣一來,就可能令八旗分裂,令女真人自己先亂起來。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收斂了自己的野心,擁立小皇帝順治,平息了一次危險的內亂。
![]()
這次平息內亂,團結八旗各部,是接下來清朝能夠與李自成及明朝殘余勢力逐鹿中原的政治基礎。多爾袞能夠顧全大局,把眼光放在內斗以外,看到天下,是他比崇禎和李自成都高明的地方。高手,拼的不只是智商,能力,背景,還有胸懷。
吳三桂這樣的烈馬,不服崇禎,不服李自成,而在多爾袞的皮鞭下服服帖帖,不是沒有原因的。該放權就放權(封平西王),該打就打(剃辮子),通過準確的賞罰,羈縻降清的明朝將領。與其說清朝滅了大順朝和南明,不如說多爾袞指揮一堆明朝降將,滅了李自成和南明。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