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一小學因一名“特殊兒童”在課堂頻繁走動吵鬧、影響教學,50名家長讓孩子集體停課向學校與主管部門施壓,學校已啟動應急協調、增派老師一對一輔助,學生陸續返校,但特殊教育資源短缺的根問題仍未觸動
有家長跟我形容,那孩子上課突然起身繞著桌椅轉圈,情緒一激動就喊,講臺邊的老師只能停下來安撫,黑板上的題目還沒講完,其他孩子的注意力早被打碎
![]()
家長們說不是不接納,而是接納的方式太粗糙,常態化教學被拖得七零八落
他們反映過很多次,換了幾種溝通姿態都沒起色,最后才把“停課”當成求助信號燈
自家娃回到家里,書包往沙發一丟,捏著耳朵說“今天又吵”,那一瞬間,大人心里也咯噔一下
這次學校動作不慢,按教體局回應,已知曉并積極處理,臨時安排專門老師輔助該特殊學生,勸返大多數孩子回到課堂
這是一次應急修補,能止住眼前的裂縫,卻還沒縫好整個墻面
家長的情緒緩了一截,但“以后還會不會再來一遍”的擔心還在走廊里游蕩
換句話說,補一位陪讀老師只是低保線,制度層面的供給缺口仍舊空著
類似事件并非頭一回
去年武漢兩起,東湖高新區一小學的班級里有多動癥學生,擾亂課堂、甚至打人,家長忍了四年無果后選擇集體停課;
武昌區另一小學則有46名家長聯名,用停課逼出回應
![]()
說白了,集體停課不是誰的“勝利”,而是家長面對失靈的協商機制時最后的硬碰硬
在這些案例里,老師也很難,班級管理被迫“顧一人,丟一群”,每節課都在打補丁
法律的底線很清楚
按照《殘疾人教育條例》等規定,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不能拒收特殊兒童,受教育權是平等的
法律不讓拒收,但法律也沒給足工具,學校就夾在“原則正確”和“方法欠賬”之間
于是最常見的操作是勸普通家長理解、勸同學包容,盡量把沖突往“態度問題”上淡化
可一到具體課堂,一支粉筆和一個講臺很難把復雜的障礙類型和教學需求統籌起來
接納不是讓其他孩子承擔不可控風險
不少家長強調,孩子被嚇哭、被推、被抓的場面并不稀罕,有業內人士提到,這些行為常常不是“故意搗亂”,而是障礙本身導致的沖動控制困難
問題在于,沒有足夠的專業支持時,善意很容易被現實打碎
![]()
老師也會累,家長也會怕,孩子們則在嘈雜里學會了“裝作聽懂”
理想狀態當然是因材施教
特殊教育學校為這群孩子設計了更合適的課程、節奏與支持體系,硬件與師資也更匹配,能兼顧學業與行為干預
特殊孩子去合適的學校,普通孩子在適配的課堂,各得其所才叫公平
更扎心的是,現實里的特殊教育學校數量有限,能系統矯治多動癥、自閉癥的更少,加之社會偏見與家長顧慮,很多家庭最終只能選擇“先上普通學校再說”
這就把問題重新推回了普通課堂
從更大的視野看,這不是個孤件
2025年10月18日,學習障礙教育學術研討會在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舉行,300多人從高校、中小學到康復機構都來了,討論如何把支持體系真正落地
一組數據讓人不敢掉以輕心:我國6至16歲在校學生精神障礙總患病率達17.5%,其中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占比6.4%;
學習障礙兒童超過學齡兒童的5%
![]()
這意味著,幾乎每個年級、每個班都會遇到需要特別支持的孩子
張茂林的觀點很直白:學習障礙教育正從“理念倡導”邁向“實踐深耕”,但跨學科壁壘、專業師資稀缺、社會認知不足仍是卡點
換句話說,理念到了,工具箱還沒備齊
方俊明強調,全國性制度保障體系很關鍵,特殊教育需要更廣泛的社會力量參與
只有在國家層面的行動計劃與改革試驗區等框架持續加碼,地方學校才有“有章可循”的資源與權限
柯曉燕提醒,學習障礙是基因與環境共同作用的中樞神經功能問題,并非“不努力”,學齡前常有早期信號,越早干預效果越好
這句對家長尤其重要,別把孩子的困難簡單歸因于“態度差”
吳寧說,一線老師要具備初步評估能力,推行小班制與個性化課程,避免把不同類型的學障孩子簡單歸為“學困生”
這些一線方法,恰恰是把抽象公平變成具體可執行的橋
國外的爭議也在此刻提供參照
![]()
美國俄克拉荷馬州比克斯比學區被投訴把唐氏等殘障學生安排在隔離教室,缺助教與支持,違反《殘疾人教育法案》,學生在普通課堂的時間被擠壓
家長層層投訴,州政府介入后才讓孩子們回到更多普通課堂,但聯邦層面的資助與監督未來還可能因預算提案而變數叢生
這件事提醒我們:一旦監督松動,最需要資源的人容易被推到系統的邊緣
英國利物浦的案子則把“孩子的聲音”擺上臺面,家長上訴高等法庭后,法院認定一審未充分考慮孩子意愿,撤銷原判并要求重審
尊重特殊兒童的意愿,是安置方案的必選項,而不是“可選項”
回到南昌這間教室,臨時增派的一位老師站在那名孩子旁邊,課堂的節奏終于往正常拉回一點
老師講題時多余的指令被減少,同學們的眼神重新對準黑板,家長群里也少了幾條焦慮的信息
要把“陪讀老師”從臨時應急變成制度供給,把“勸返”從一次性溝通變成可持續方案,才算真正解了扣
具體到操作層面,常態化的個別教育計劃、明確的課堂危機預案、校醫與心理支持的聯動、家長溝通的固定窗口,這些都不是“錦上添花”,而是基本盤
說白了,誰來評估、誰來跟進、誰來承擔責任,要寫進制度而不是只留在群聊里
![]()
我更在意的是孩子們的日常感受
有位媽媽說,孩子這兩天回家不再捂著耳朵,飯也吃得慢下來
也有老師提到,班里安靜下來后,平時被忽略的那幾個慢熱的同學回答對了兩道題,臉上亮了一下
這些細小的變化,正是教育公平最有溫度的證據
可一想到下周要不要繼續加派人手、假如陪讀老師請假怎么辦,焦慮又飄回來
制度的穩定性,決定了每一節課能不能持續穩定
這起停課事件敲了一次警鐘:接納需要專業支持,公平需要可執行的資源
學校的應急協調值得肯定,但更重要的是系統性的供給與規則,讓老師有工具、家長有出口、孩子有保障
別讓家長用“停課”去換資源,讓課堂在科學與同理心里歸位
下一次,如果我們能用早評估、早干預、合理安置與協同支持去接住一個孩子
那就等于接住了一個班的秩序,也接住了許多家庭的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