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四年級,二寶一年級,開學后,除了書本,我還準備了2個裝備給孩子們。現在開學已經快一個月了,我發現,這2個裝備,娃們用得還都不錯呢!
重視時間管理
開學后和假期不同,時間安排上,也會有明顯變化。
假期起床時間不固定,午睡時間不固定,甚至晚上幾點睡,也會有一個比較大的時間范疇。
開學就不一樣了,我家倆娃到校時間都是7:40之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6:30起床,洗刷完了做飯,娃們負責晨讀、換校服。吃過早飯后,就要去上課了。
晚上回來也是,他們倆都是有晚自習的那種(一個在小飯桌,一個在學校有晚自習),8點左右回來,還要打卡英語拼讀,數學口算,語文朗讀。
即使晚上放學不吃東西,直接打卡,搞完也要21點了,再預習一下第二天的課程,玩20-30分鐘,就要上床休息了。
開學后時間緊張的,我和娃都有點懵,因為節奏一下子被打亂了。但沒辦法,還是要盡快適應,畢竟假期已經過去了。
在這點上,我們開了個小的家庭會議,最后決定,用計時器幫助大家調整狀態。用了一周后,效果真不錯。
![]()
早上起床后,設置20分鐘,洗漱+晨讀,搞定后如果還有時間空余,就可以玩一會兒。然后準備吃飯,也是設置20分鐘。
我發現,用了計時器后,早上起床后的時間安排,變得更合理了。娃們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了。
![]()
所以,這個計時器,準備得太棒了!別說孩子的時間管理得更好了,我和娃爹都更省心了,做事情也更有條理了。
15、20、30、60,四個檔位,能滿足大部分需求了。像孩子平時寫作業,如果不是很多,15分鐘就可以了。還有30分鐘的,可以閱讀使用。我有時候燉肉,也會拿來計時,別提多省心了。
計時器顏色比較多,黑色、白色、粉色、綠色,男孩女孩,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顏色。幾十塊,能讓娃養成時間管理的好習慣,非常合適。
晨讀習慣養成
不知道你家娃早上起床后,有沒有晨讀的習慣?我們家是有的,和學校的晨讀不同,在家晨讀,是用337晨讀法,拓展更多知識儲備,實現無痛記憶。
![]()
我們用的書籍是《337晨讀》,大寶上四年級了,早上讀語文、英語,還有一本小古文。
他說,這種晨讀方法,太棒了,讀幾遍,就背下來了,根本不用刻意背誦。回想以前,我們每天都要背一首古詩,每次都是吭哧癟肚的,別說孩子,我都覺得太累。
用《337晨讀》這本書,科學的記憶方法,讀幾遍,就能達到背誦的效果,娃的成就感滿滿。
這套書從小學一年級到小學六年級,每個學年都有對應的分冊,內容緊貼教學大綱,學了一點也不浪費。
![]()
北大中文系派派學長,和北大小太陽都分享過,關于晨讀的好處。因為從小養成晨讀的習慣,最后邁入高等學府。
早上只需要10—15分鐘,就能完成晨讀任務,有時候要求的朗誦次數少,5分鐘就能讀完了,即使一年級小學生,也沒什么壓力的。
學習是終身能力
我家倆孩子,學習都還可以。二寶剛進入一年級,由于沒做幼小銜接,完全是“裸”入學,現在也能慢慢跟上了。
其實,和平時一直保持學習的習慣,有很大的關系。
從中班開始,每天背誦一首古詩,數學啟蒙,還有讀繪本,倆孩子樂此不疲。現在,大寶屬于,一看到書,就走不動路的那種。
如果周末,給大寶兩個選擇,一個是出去玩,一個是看書,他一定會選擇看書。有時候拉著他出去,也要帶本書,屬于運動需要強迫的類型。
大寶的學習上,也很少需要心。作業會主動完成,之后就是陪著弟弟溫習功課。
我操
二寶說,我有個好哥哥,陪我一起長大。
哥哥說,陪弟弟看書,就是在用費曼學習法學習,讓我自己也有一個很大的進步。以前的知識點,我有些都忘了,這次一看,還挺有趣呢!
![]()
我一直覺得,學習能力,是一個終身的能力。學生要在應試教育體系下學習,等到走向工作崗位,又要為了工作,學習更多技能。所以,學習能力的額皮癢,真的很重要。
就像我最近,一直在備考中科院的心理咨詢師,于我看來,是一個階段的總結和驗證,也是學習能力的體現。
所以,當孩子們開學了,我希望的是,他們能把自己的學習能力,再鞏固、提升一下,而不是,只知道現在是開學了,玩的時間少了,而已。
枕邊育兒寄語:
孩子開學了,一段新征程開始了。合適的“裝備”,助力娃的成長更輕松。就像我們用計時器規劃時間,也是為了,讓他們早上能有10—15分鐘,自由玩耍的時間。時間,真的是擠擠就有,關鍵看,你是怎么用的?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