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VOL 3643
2025年10月下旬,江西南昌一所小學,一場特殊的罷課悄然發生,50名學生集體缺席,起因是班里新轉入一名ADHD學生。
據媒體報道,該生常在課堂隨意走動、推搡同學、打亂課堂秩序。
當地教體局工作人員在接受“海報新聞”采訪時表示,“已知曉此事,正在積極處理。”
截至“大米和小米”發稿時間,距離當地教體局回應已過去數日,我們仍未在任何公開渠道查詢到該事件最新進展。
無獨有偶,今年9月,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某小學,一個53人的班級僅有6人到校上課,原因如出一轍:一名多動癥學生長期擾亂課堂秩序。
這些事件,都指向了融合教育中最尖銳的矛盾,當特殊兒童的受教育權與普通學生的學習需求發生沖突,該如何取舍?
文 | Lila
編輯 | Zoey_hmm
圖源 | 海報新聞、網絡、李拉
![]()
成功融合的案例并非沒有
江西南昌事件引發網絡熱議,觀點呈現明顯分歧:
一方主張換位思考,“現在能排斥特殊兒童,以后誰能保證自己孩子不會因其他原因被排斥?”
![]()
也有特殊兒童家長分享經驗:“孩子從1年級坐不住,到現在3年級的認真學習。第一點,積極去精神專科醫院做注意力訓練配合藥物治療;第二點,學校老師耐心教導;第三點,離不開班級同學還有同學家長的包容......”
![]()
另一方認為不應該強行融合,“學校沒照顧經驗,教不好還影響其他同學聽課、老師教學,甚至拉低班級和學校考試成績,沒有一方得利。”
![]()
還有人提到,“小學階段學生心智未成熟,對特殊孩子的排斥和惡意會更明顯,教學進度也不適合他......完全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
更直接的質疑則指向資源配置的合理性,“如果特殊學生都不上特殊學校,那專門建設特殊學校的意義何在?”
![]()
然而,并非所有特殊孩子的入學路都如此沉重。
據中國婦女報消息,在天津河西區,5歲自閉癥兒童小齊(化名),剛入園時他只能通過尖叫、扔擲物品表達需求,存在明顯的社會性障礙。
為幫助小齊融入校園,幼兒園采取了多維度的悉心照料措施:
安排“影子伙伴”與小齊一對一互動,普通老師和特教老師聯合設計 “傳遞悄悄話” 等適配游戲,減少環境刺激對他情緒的干擾;
開設“歌唱小達人”主題活動,從鼓勵小聲哼唱逐步引導至合作表演,最終小齊成為幼兒園畢業典禮領唱;
另外還通過AI+評價工具動態評估小齊的認知、語言能力,借助智能教育機器人引導其開展社交互動,同時為教師提供專業培訓以提升融合教育素養。
除此之外,類似的支持案例還有不少:
2025年9月,濟南某小學迎來患有漸凍癥的新生小石頭時,校長提前讓人把小石頭的教室安排在一樓,從教室到操場的路徑全部改造為無障礙通道,方便他操控電動輪椅通行;并為陪讀的爺爺騰出休息室。
2022年,靠板凳行走的湖北男孩方宇翔,在學校的設施改造和同學的幫助下順利入學。
同年,蘇州一大學腦癱女孩劉倍貝入學后,為方便其日常出行與生活,校方將所有女生安排在往返教學樓、食堂均便捷的學生公寓,并將她的床位設在該公寓一樓宿舍的第一個位置。
這些被廣泛報道的場景,成了大眾對“融合教育”最理想的想象——特殊孩子能在普通校園里被接納,普通孩子能在陪伴中學會尊重多樣性。
![]()
更多特殊家庭仍面臨困境
大米和小米2024年一份覆蓋近2000個特殊家庭的調研顯示,近20%的自閉癥兒童未入學,其中27%的學生未入學原因是被學校勸退,6.08%能力尚可,但無學校接收,約64%因能力不足無法獨立上學。
![]()
即便進入普通學校的孩子,也面臨諸多困境。
全國政協委員孫潔2023年的提案中提到,49%的學齡自閉癥兒童進入普校,但28%經歷過兩次及以上轉學,47%的孩子“只喜歡自己一個人玩”,18%遭遇過排斥。
![]()
孫潔所提供的提案復文
這些零散的數據,指向融合教育中的系統性癥結。
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下稱 “南京特師”)特殊教育學院院長李拉表示,普校融合教育是包括自閉癥孩子在內的各類特殊兒童未來上學的主流方向,但目前融合教育還存在家長、學校跟教師之間的“三角困局”。
南京特師是中國唯一一所設立孤獨癥兒童教育專業的本科院校,李拉擔任該校孤獨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
李拉在會議上講話
以譜系群體為例,李拉指出具體矛盾集中在三方面:
社交媒體上,自閉癥孩子被幼兒園勸退的案例時常出現;
部分普通學校在缺乏融合教育資源與專業支持的情況下,為擴大招生等目的盲目接收特殊兒童,導致普通教師面對被特殊孩子打咬等沖突時,往往不知所措;
而作為融合教育硬件的“資源教室”,不少學校要么建設比例、標準嚴重不足,要么因缺乏專業特教老師而被閑置。
“這是當代融合教育發展中棘手問題的集中體現。”李拉說。
![]()
讓每所普通學校都成為融合學校
“指責普通學生家長‘缺乏包容心’、‘不尊重特殊兒童受教育權’,是最容易的評判。”
中國青年報在評論南昌事件時指出,矛盾的根源不在于家長的偏見,更值得被反思的是學校“有沒有做好接納特殊兒童的準備”。
李拉認為,在推動融合教育質量提升與改革進程中,其中一項困難則是“理念”——家長、學校、教育系統及社會對融合教育的認可度有待提升。
![]()
盡管挑戰重重,李拉始終堅信“能融則融,普校為先”是特殊教育的核心方向。
“融合教育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這也是全球教育改革發展的共同方向。”李拉提出,“所有普通學校都要成為融合學校,并做好全方位準備。”
另外,他還明確了理想融合學校的三大核心維度:
理念滲透,需讓融合成為校長引領、教師踐行、學生接納、家長支持的校園文化;
專業師資,既要有常駐資源教師與巡回專家,更需每一位學科老師具備基礎融合教育素養。而隨著人口出生率下降帶來的小班化教學,正為這一目標提供了現實契機;
實踐落地,通過科學評估、個性化教育方案、差異化教學與評價改革,確保特殊孩子不僅“能進來”,更能“學得好”,實現學業與個人成長的雙重發展。
這樣的理念已在部分地區初見雛形:
作為國家特殊教育改革實驗區的上海虹口區,實現了學前特教點街道覆蓋率、隨班就讀學校資源教室建設率、資源教師配備率、特殊學生“一人一案”覆蓋率四項指標100%;
長沙市融合教育實驗區瀏陽市已建成22個資源教室,特殊學校、隨班就讀及送教上門備案學生的生均公用經費,按普通學生的6倍撥付。
“一個學校要成為融合學校,不是一蹴而就的。”他表示,雖然目前中國投身融合教育的普通學校數量日益增多,但還沒有出現“發展得非常成熟的(學校),都在探索當中。”
而此次南昌50名學生家長罷課事件中,比起對立、指責的觀點,更應該被探討的,是如何在保障特殊兒童受教育權的同時,兼顧普通學生的學習權益。
參考資料:
https://www.cdpf.org.cn/ztzl/zyzt1/qglhjytafw/2023nlhjytablfwgk/qgzxtablfw2023/4a28b4fd9e9d4d358c1415474ef8c070.htm
https://news.cyol.com/gb/articles/2025-10/30/content_99nNaduaGq.html
https://www.shhk.gov.cn/slh/038001/20250113/1bb55bc6-abff-4d45-8fe6-27cb0840e779.html
http://www.liuyang.gov.cn/lyszf/zfgzdt/bmyqdt/202501/t20250103_11706446.html
https://epaper.cnwomen.com.cn/html5/2025-06/28/content_3_7568.htm
https://news.hubeidaily.net/pc/z_339367.html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8651387?sdkver=e06426d6&clientprefetch=1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文章版權歸「大米和小米」所有,未經許可,嚴禁復制、轉載、篡改或再發布。本號長期征集線索/稿件,一經采用,稿費從優。提供線索/投稿請聯系:contents@dmhxm.com。
點擊撥打大小米服務熱線
![]()
有任何問題點擊“閱讀原文”咨詢“AI顧問”——你的專屬個性化AI督導,專業又懂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