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吉隆坡東盟峰會上,原本是慶祝地區和平的場合,卻被美國總統特朗普搞成了“個人秀”。
![]()
他高調出場,要親自主持柬埔寨和泰國的和平協議簽署儀式,表面看,這是個好消息,戰爭停了,總歸值得慶祝。
可了解內幕的人都明白,真正讓兩國放下武器的那個國家,被排除在了現場之外——那就是中國,這是怎么回事?
![]()
和平儀式的背后
這場風波要從三個月前說起,7月24日,柬埔寨與泰國邊境爆發激烈交火,傷亡不斷擴大,局勢一度失控。
![]()
各國都在觀望,不知道誰能出面調停,就在這時,中國悄然出手,沒有開記者會,也沒有放狠話。
7月底,一場非正式會談在上海舉行,中方與柬、泰代表面對面磋商,會議過程不輕松,但目標明確,得先讓戰火停下來。
![]()
會后,中國外交團隊連續奔走,幾乎每隔幾天就有中方官員往返兩國之間,傳遞信息、協調立場。
外交部長王毅多次親自與柬泰兩國高層會談,耐心化解誤會,洪瑪奈和普坦在簡短發言中,均對中國參與調解表示感謝。
![]()
這套做法效果顯著,從沖突爆發到達成停火,僅用了半個月,8月7日柬埔寨—泰國邊界總委員會特別會議就兩國停火協議達成共識,雙方簽署相關文件。
這種效率讓整個東南亞都驚訝,也讓人看到中國在地區事務中的調停實力,簽過協議不久后,中國還特意在云南安排了一場非正式“茶敘”。
![]()
雙方代表坐在茶桌邊,一邊聊天一邊交流,許多棘手問題就在輕松的對話中找到了解決辦法,可就在各方都以為這件事結束時,美國卻突然插手。
誰要面子,誰要里子
美國的動作,其實目的非常明顯:他們并不真正關心柬埔寨和泰國為什么停火、怎么停火,而是要讓全世界看到和平是美國主導的,是特朗普“親手”促成的。
![]()
據香港《南華早報》評價稱,特朗普還有一個目的是在爭取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為此,他不止一次給自己臉上“貼金”了。
為了這個畫面,特朗普更是表示會親自飛到吉隆坡,可在來之前,他就提出兩個要求:簽字儀式必須由他主持,中國代表不能出現,否則自己就不出席。
![]()
而之所以提出這兩個要求,理由也很直接:他要在全球媒體面前表現出自己是“世界和平締造者”,這種做法其實反映出美國的一種焦慮。
中國這幾年在東南亞影響力越來越大,美國擔心自己被邊緣化,美國搞外交,喜歡大場面、大鏡頭,講究誰在臺上、誰拿掌聲。
![]()
面對如此,在吉隆坡舉行會議的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的處境很尷尬,一邊是和中國經貿往來密切、離不開的合作伙伴。
另一邊是美國,這個在安全上仍有影響力的超級大國,特朗普的要求十分強硬,不僅逼柬、泰兩國配合,還要求馬來西亞把中國代表排除在核心區域之外。
![]()
在這種壓力下,馬來西亞只能選擇“務實妥協”,他們明白,得罪誰都不行,于是,特朗普被安排在舞臺中央,成為全場焦點。
美國得到了想要的“面子”,馬來西亞則保住了峰會的平穩,這種兩難處境,其實是整個東盟國家的縮影。
![]()
它們的經濟增長靠中國,安全保障卻還離不開美國,兩邊都不能得罪,只能小心翼翼地在中間找平衡。
面對美國的強勢要求,大多數東盟國家寧可在儀式、表態這些“虛的事情”上讓步,只要不影響實質利益和地區穩定,就算勉強算贏。
![]()
最終,在美國總統特朗普與馬來西亞首相安華的共同見證下,泰國與柬埔寨正式簽署《吉隆坡和平協議》,為化解兩國的邊境沖突邁出重要一步。
儀式結束后,特朗普在鏡頭前滔滔不絕地談“世界和平”,享受著掌聲和閃光燈。但清楚內情的人都明白,這場戲的真正主角并不是他。
![]()
當然,不能說美國在這次和平中什么都沒做,美國也做了,只不過他們的方式的加征關稅。
當時,特朗普以“加征關稅”等方法促成兩國停火,希望借此鞏固自己“國際和平締造者”的形象。
![]()
而中國的風格完全不同,更注重背后的過程和實際結果,中國往往不搶功、不露臉,但真正的協調和勸和,大多是中國在做。
面對這種幾乎帶著輕視的安排,中國沒有反擊,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只是表示:“我們將繼續以自己的方式勸和促談。”
這句話看似平靜,實際上很有分量,中國的態度很明確:不爭風頭,只要事情能解決就行。
![]()
參考資料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