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消費者對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長。從“吃飽”到“吃好”,再到“吃健康”“吃得有故事”,市場需求為優質農產品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對農產品提出了更高要求。
青島地處北緯36度的溫帶季風氣候區,農業稟賦得天獨厚。這片受海洋調節的肥沃土地,孕育出了眾多品質優異的特色農產品,形成了“青島農品”這一靚麗的農業名片。目前,青島擁有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54個,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一。青島還有77個產品被認定為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認證總面積超過100萬畝。“青島農品”已連續六年躋身全國區域農業品牌影響力前十強。
“青島農品”在取得顯著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著增產不增收、價格波動和品種同質化等多重挑戰。如何在千變萬化的市場行情中實現收益“長紅”,考驗各方智慧。
![]()
田間地頭的“經濟賬”
嶗山茶種植面積近兩萬畝、大澤山葡萄種植面積為?3.5萬畝?、黃島藍莓種植面積約10萬畝……“青島農品”里不乏種植面積超萬畝的“超級股”。隨著智慧農業的推廣,“青島農品”的種植邁向了智慧化和數字化,產量也連年攀升。
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農產品、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全國特質農品三頂“國字號”桂冠的崔家集西紅柿,種植地主要集中在向陽紅鄉村振興片區,該片區擁有2600多個設施大棚,年產量9700多萬斤。
![]()
崔家集西紅柿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農產品。
2019年,22歲的村民鞠朋浩辭去在城市里的工作,回到崔家集鎮成立“鞠朋浩蔬菜專業合作社”。“多的時候一天出貨量達四萬多斤,全年銷售額達5000萬元。”鞠朋浩說,巔峰時期,西紅柿一年四季不間斷供應,最高價格賣到每斤20元。
靠吃西紅柿這碗飯,崔家集許多人住上了樓房,開上了汽車,日子越過越紅火。然而,近幾年的崔家集西紅柿價格下降,種植戶面臨“豐產不豐收”的窘境,經銷商收入也受影響。
“這兩年確實賣不上價格,今年崔家集比較有代表性的小西紅柿‘釜山88’的發貨價在每斤5元到6元左右。”鞠朋浩說,他主要就是售賣這個品種,該品種單價比往年低,自己的收入也隨之受影響。
“崔家集鎮80%以上小西紅柿都是‘釜山88’這一個品種,該品種未申請獨家授權,全國多地均可種植,加劇了市場競爭。”青島農業大學教授楊延杰表示。
由于品種結構和種植技術相似,大部分保質期有限的季節性農品都是集中上市。市場短期內供過于求,收購商趁機壓價,再加之農戶缺乏議價能力、零售渠道匱乏,只好選擇低價銷售。
崔家集西紅柿的遭遇并非個例。2018年市場波動中,“黃島藍莓”曾出現地頭價暴跌30%的情況,今年它的價格較往年也出現下滑;今年,大澤山葡萄的價格也較往年便宜……價格困局背后,隱藏著農產品市場的一個殘酷規律:在需求相對穩定的情況下,供給的大幅增加往往導致價格下跌,而同質化競爭正是加劇這一現象的關鍵因素。
“這本質上是‘鮑莫爾病’在農業領域的顯現。”楊延杰分析,當技術提升主要作用于產量而非品質時,供需結構性矛盾就會加劇,市場傳導機制則放大了這一效應。崔家集西紅柿經銷商王建軍坦言:“收購價差最大時,清晨和傍晚能差出一倍,農戶根本沒有議價空間。”
品種單一化、上市時間集中、營銷方式雷同……種種同質化現象導致“擴大種植—產量增加—價格下跌—收益減少—再擴大種植”的循環。農戶往往通過增加產量來維持總收入,結果進一步加劇市場供需失衡。
深耕“差異化”“特色化”
面對一個個難關,相關各方積極應對,一套助力“青島農品”提質擴銷的“組合拳”正在打出。在產量增長與市場風險的博弈中,“青島農品”正經歷著從“量”到“質”的深刻變革。
產業發展核心在特色,關鍵也在特色。如何將“好品種”“好品質”轉換為“好產品”,凸顯地域特點?青島聚焦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深耕“差異化”“特色化”。
種植戶用實實在在的增收,證明了差異化是市場競爭的關鍵一招。日前,大澤山鎮南昌村果農王金友種植的15畝富硒葡萄豐產上市。“這些富硒葡萄畝產3000至3500斤,市場價格每斤售賣8元,比普通葡萄每斤貴2元,畝增收5000元左右。”王金友告訴記者。
崔家集鎮當地的西紅柿種植戶開始嘗新,除了“釜山88”,鎮上不少種植戶開始種“青甜”“玲瓏皇后”“鐵皮柿子”等品種。“去年我們引進了‘夢想青甜2號’這一新品種。”32歲的返鄉創業青年王忠先告訴記者,該品種的西紅柿口味純甜,市場反饋不錯。
面對西紅柿品種急需更新換代的緊迫現狀,今年4月以來,崔家集鎮積極尋求科技力量支持,與青島農科院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并計劃與青島農科院、山東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共建試驗基地,共同試種推廣優質西紅柿品種。
品種是農產品品質的核心。“黃島藍莓”通過日趨完善的品種引繁體系和多模式栽培,帶來農品價值體系的重塑,逐漸形成早中晚熟藍莓品種搭配的格局。“黃島藍莓”栽培以設施化與露天結合為主,主要采用冬暖棚、保溫式大拱棚、大拱棚設施栽培及露天栽培4類模式,通過科學搭配早、中、晚熟品種實現梯次生產,鮮果供應期覆蓋1月下旬至7月下旬,有效延長了市場供給周期。
![]()
“黃島藍莓”已形成早中晚熟品種搭配的格局。
與此同時,一個個能讓農戶獲得“錯峰銷售”議價籌碼的項目接二連三落地。向陽紅鄉村振興片區內冷鏈物流中心與大數據中心正加速建設,該工程建成后,將把崔家集西紅柿的保鮮期從5天延至20天。“通過分級儲存、數據導航,我們正在把‘集中拋售’變成‘持續變現’。”項目經理陳浩說。
眼下,大澤山鎮5000萬噸倉儲量的葡萄冷鏈倉儲物流中心即將投用,該中心的使用預計可拉長鮮食葡萄供應期4個月,引入果之道智慧物流系統與數字化平臺數據互通的工作也在順利進行,屆時將保障2000噸時令水果年周轉能力。
探尋“長紅”路徑
在平度崔家集鎮,西紅柿種植戶不再追求單一產量指標,而是更加注重糖度、硬度和外觀等品質指標,西紅柿也不再只用鮮食方式銷往各地。
在青島普諾米斯飲品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來自向陽紅鄉村振興片區的小西紅柿正被制作成汁。“我們通過‘訂單農業+保護價收購’模式,形成了一條從種植、收獲再到深加工的完整產業鏈。這樣不僅原材料供應穩定,質量也有保證。”公司董事長董長青介紹,每瓶番茄汁濃縮30多顆鮮果精華,農戶清晨采摘的果實,中午便進入自動化生產線,維生素、葉酸、果膠等營養物質被精準鎖住。
![]()
向陽紅鄉村振興示范片區擁有2600多個西紅柿設施大棚。
從追求產量到注重質量,從價格競爭到價值競爭,這種轉變正在青島各地發生。青島農產品正在探索一條提質增效的“長紅”路徑。
如何打造出“響當當”的農品IP,持續提升農產品的溢價能力?解好這一題,“量升價降”的困局也將迎刃而解。
品牌建設是提升產品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的系統性工程。近年來,青島將品牌強農作為農業產業升級、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通過政策扶持、資金獎勵和質量管控等多措并舉,青島農產品品牌建設成效顯著,品牌矩陣日益壯大。
日前,西海岸新區出臺《關于加快藍莓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全力做強藍莓全產業鏈,發展精深加工、融合三產業態發展“農業+”,同時通過深度融合直播帶貨、短視頻傳播、農產品展會等推介資源,強化“黃島藍莓”地標品牌;平度錨定農業強市目標,大力實施品牌強農戰略,傾力打造“平度優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統籌推進產品育優、主體育新、市場育強,彰顯品牌效應,助推鄉村振興……
優質農產品要做大做強,需要打破產業藩籬,以“穩一接二連三”的融合之勢,釋放疊加效應,實現鄉村資源價值的最大化。
三產融合對品牌建設的正向作用,在大澤山葡萄節、黃島藍莓節等節慶活動中得以印證。據統計,自第39屆中國·大澤山葡萄節開幕以來,大澤山游客量已超10萬人次。大量游客到葡萄園體驗田園樂趣。
![]()
大量游客到葡萄園體驗田園樂趣。
“以前擔心葡萄賣不上價,現在游客自己上門來采,價格好了,還降低了運輸成本和損耗。我家這十幾畝葡萄,根本不愁賣!”大尹家村葡萄種植戶尹玉高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除了直接銷售鮮果,葡萄深加工產品以及農家宴、民宿等附加收入也顯著增加了果農收入。節慶期間,大澤山核心產區葡萄種植戶日均收入較平日普遍翻番。
![]()
第39屆中國·大澤山葡萄節舉行期間,果農收入顯著增加。
品牌的生命力在于品質,嚴格的品質把控是實現品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今年嶗山區給嶗山茶賦予“數字身份證”,全面啟用“嶗山茶數字化管理系統”,并發布嶗山茶嶗山區產地證明標識,由政府、行業協會、企業、茶農共建共治嶗山茶核心產區品牌。
楊延杰認為,農產品要想從“紅一時”走向“一直紅”,需要打通“品種—品質—品牌”的價值鏈,注重品種培育、品質提升、品牌建設,在多方因素共同作用下,推動“青島農品”持續產銷兩旺。
時代的考卷,常以機遇與挑戰并存的面貌呈現。當鄉村振興的畫卷徐徐鋪展,青島正努力讓優質農產品之“豐”轉化為發展之“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