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青海頻道
鏟根、扎捆、裝箱……走進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攔隆口鎮巴達村的蔬菜種植大棚,一派繁忙景象映入眼簾,十幾名村民忙著采收小油菜,種植戶李廣棟將剛采好的蔬菜裝車,臉上洋溢著收獲的喜悅。
“今天小油菜的價格是每斤2.2元,這個一畝地的大棚能采收5000斤,除去人工成本,凈賺一萬元左右。”李廣棟一邊算賬一邊介紹,早上采收的蔬菜下午五點就能運往市場。擁有12年種植經驗的他,如今已是村里的種植帶頭人。
![]()
大棚內蔬菜長勢喜人。王文霞攝
“今年我種了14棚小油菜,目前還有6棚待采收。再過半個月,這茬菜就全部收完了。”李廣棟計劃著接下來的生產安排,“我自己沒有溫室,就在多巴鎮玉拉村租了4個棚,繼續種植小油菜和菠菜。”
今年,李廣棟不僅新建了7座大棚,還通過電商平臺將蔬菜銷往四川、云南等地。在他的帶動下,巴達村從事蔬菜種植的村民從最初的3戶發展到11戶,形成了“四季有菜、錯峰上市”的產銷模式。這一轉變得益于巴達村地處農業主產區的天然優勢——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為蔬菜種植提供了良好條件。九年前,村民們開始從傳統糧食種植轉向經濟效益更高的蔬菜種植。
![]()
李廣棟和韓發興查看菠菜長勢。王文霞攝
如今的巴達村,連片大棚整齊排列,棚內翠綠蔬菜生機勃勃。村里還注重提升蔬菜品質與品牌影響力,統一推廣綠色種植技術、減少化肥農藥使用,讓巴達村的蔬菜憑借新鮮、優質的口碑,在本地及周邊市場站穩了腳跟。
“我們巴達村主要種植油菜、菠菜、上海青、油麥菜等,像李廣棟這樣的種植大戶將近有20戶,經過這幾年的發展,我們村已經建成了占地400多畝溫室大棚。”巴達村黨支部書記韓發興說,通過蔬菜產業,去年全村帶動戶均增收20000多元,解決了200多名留守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蔬菜產業成了村里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
![]()
遠眺巴達村。王文霞攝
巴達村的實踐,是湟中區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縮影。近年來,湟中區錨定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目標,充分發揮資源與區位優勢,全力打造特色蔬菜產業集群。目前,全區已建成千畝以上設施基地3個、百畝以上34個,設施溫室種植面積達1.2萬畝;依托產業園大數據服務平臺構建“智慧中樞+片區聯動”格局,撬動社會資本3300萬元建成塑料大棚1100座,實現蔬菜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質效同步提升,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從靠天吃飯的傳統種植走向科學高效的設施農業,從零星分布的小菜地發展為連片成規模的種植基地,湟中區正以蔬菜產業為抓手,繪就鄉村振興的新畫卷。(甘海瓊、王文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