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在第25屆磷復肥產銷會舉辦期間,由肥料產業綠色發展創新聯盟主辦,養分資源高效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承辦的“農業發展論壇”同期舉辦,該論壇聚焦政策動向解讀,旨在共謀行業綠色發展,吸引了業內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與參與。
![]()
科學施肥升級
![]()
杜森
杜森對我國科學施肥進展進行回顧,并對“十五五”進行展望。施肥不僅要滿足作物需肥總量,還要滿足關鍵時期供應強度。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全面推進,這一戰略既要求穩步提高糧食產能,又需同步強化綠色發展導向。在此背景下,科學施肥的核心目標已從過往的“減肥增效”逐步轉向“控肥增效”,即通過更精準的養分調控,在減少不合理投入的同時,進一步提升養分利用效率,兼顧產能與生態雙重效益。面對農業發展新形勢,可依托五條關鍵技術路徑:一是集成推廣融合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的科學施肥“三新”技術模式;二是結合區域土壤肥力差異與作物布局,優化施肥結構;三是推動有機肥料與化學肥料合理配施,改善土壤質量;四是強化肥料行業監管,規范行業秩序;五是普及智能施肥服務,借助技術手段提高施肥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
李榮
農業農村部農田中心研究員、中國腐植酸工業協會副會長李榮,就我國耕地質量與土壤養分現狀展開詳細解讀。數據顯示,我國耕地平均等級僅為4.76,中低產田占比高達68.75%,高等地占比不足三分之一,這組數據直觀揭示了我國耕地 “總量充足但質量偏弱” 的現實矛盾,也意味著提升耕地質量、改善土壤健康,已成為破解農業可持續發展瓶頸的當務之急。除耕地質量短板外,我國土壤養分還存在 “富集與缺乏并存” 的失衡問題。最新統計,當前缺素面積是耕地面積的3.61倍,而土壤磷素的累積,更加劇了養分的失衡,磷鉀富集暗伏環境風險,中微量元素全國性短缺。針對這一現狀,李榮強調需以“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為核心,重點推進有機肥回田,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同時搭配兩大舉措——通過“營養肥 +根際施肥”實現養分供需時空匹配,借助“精準施肥+平衡施肥”雙輪驅動,減少肥料浪費,提升土壤肥力。
![]()
張衛峰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衛峰指出,極端氣候正顯著改變氮循環格局。具體而言,極端氣候通過改變土壤水熱環境,加劇了氮素礦化、淋失與作物吸收過程的不確定性,導致氮循環從穩定狀態向波動狀態轉變,這已成為當前氮素管理面臨的核心挑戰。與此同時,全年測土配方結果顯示,我國土壤中氮、磷、鉀含量呈逐年上升趨勢,而無論是過低還是過高的養分水平,都會對作物根系生長形成限制,影響養分吸收效率。此外,我國氮肥供應結構與區域分布也存在明顯特點:在氮肥類型上,銨態氮和酰胺態氮占比高達99%,硝態氮占比僅1%;從區域看,農田氮供應格局分化顯著,南方地區土壤銨態氮含量高、硝態氮含量低,北方則呈現 “硝高銨低” 的相反特征。這一差異清晰揭示了氣候條件與土壤特性共同作用下,我國氮素供應不均衡的現狀。
創新技術探索
![]()
劉軍
化學工業出版社醫藥與農業分社分社長劉軍對中國肥料產業叢書進行發布介紹。《中國肥料研究與應用全書》是“十四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也是我國肥料領域的一次階段性總結。《全書》由張福鎖院士任編委會主任,10余位兩院院士為顧問,近200位頂尖學者編撰,歷時5年成11卷。既系統呈現我國肥料領域70余年新技術、新成果,又重點總結十二五十三五重點項目及國家重點基金成果,同步梳理國內外發展趨勢,深入探索肥料替代技術與產品創新,提出科學建議,擘畫行業綠色轉型藍圖。
![]()
任韜宇
中國農業大學博士任韜宇表示,“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的全國一體化數據體系建設與“人工智能+”行動,為AI賦能農業及專用肥研發提供戰略指引。當前肥料產業痛點顯著:傳統專用肥配方以經驗驅動,研發周期長,效果反饋慢且缺定量標準;復合肥多為高濃度平衡型,養分過量問題突出,服務體系信息滯后,導致小農戶施肥量增而產量停滯。他強調,AI大模型是破局關鍵,其可整合土壤、作物、氣候等多元大數據,憑借強推理能力支撐專用肥精準配方制定,還能實現全鏈條決策與土壤動態建模,結合物聯網構建數字農服體系;農戶拍照或提問即可獲指導,門檻大幅降低。未來將聯合企業建數字化研發與農服平臺,嵌入生產信息適配專用肥供需;以APP/小程序打造智能生態,為農技人員、農戶分層服務,推動肥料產業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與需求驅動,助力農業綠色高產高效。
![]()
黃成東
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黃成東圍繞肥料產品研發與評價體系展開闡述。國際頭部企業巴斯福常年研發投入占營收3%-4%,積累了數以萬計的物質庫,并構建成熟數字化服務體系;美國美盛等企業也搭建了以農業生產需求為導向的完整研發鏈條,實現從產品合成到田間應用的全流程落地。對比來看,我國肥料產業存在工農需求脫節問題,頭部企業研發投入為1%-3%,數字化探索剛起步,多數企業缺乏中試平臺,導致技術轉化受阻。黃成東指出,肥料研發需完善多環節核心內容:構建“需求導向—智能設計—中試轉化—田間反饋”全鏈條體系,聚焦大宗作物的區域化智能配方設計,挖掘生物互作界面的調控潛力;強化小試階段的高通量篩選與營養協同研究,補齊中試環節工藝穩定性驗證短板。
產學研協同促升級
![]()
陳新平
養分資源高效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陳新平,圍繞綠色噸半糧專用肥大單品展開介紹。據悉,“綠色噸半糧”行動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于2025世界涉農高校校長論壇正式發布。其是指在一畝農田上,一周年種植小麥—玉米、水稻—小麥兩茬作物或以春玉米一茬作物為主,通過“土—肥—水—種—管”全鏈條綠色高產高效技術與綠色智能肥料產品創新,穩定實現周年畝均產量1.5噸以上或該地區產量潛能90%以上,兼顧節本增收、節肥節水與減污降碳。“綠色噸半糧” 工程兼具戰略與民生價值,既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生態安全,又能助力農民增收。當前已同步啟動三大糧食作物肥料大單品全國行動,聚焦精準研發專用肥大單品核心產品及配套施用技術;2024-2025 年期間,在7省(自治區)的18個試點區域,該行動的創建工作已取得突破性進展。
![]()
張福鎖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對本次會議進行總結,高度肯定了論壇在政策解讀、技術交流與成果發布三大核心維度的突出價值。他進一步強調,農業綠色發展絕非單一環節的突破,唯有產、學、研、用多方協同聯動,才能破解農業發展中的資源約束與生態難題,最終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宏偉目標,為我國農業現代化轉型注入持久動力。
![]()
![]()
在會上養分資源高效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分別于四川美豐作物新型專用肥研究院、遼寧新鎂高效鎂肥研究院進行簽約儀式。
本次農業發展論壇圓滿收官,不僅圍繞科學施肥、耕地質量提升、AI 賦能肥料研發、綠色噸半糧工程等核心議題形成深度共識,更促成養分資源高效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與企業的簽約合作,推動技術與產業精準對接。未來,行業各方將以本次論壇為契機,持續深化產學研協同,加快技術轉化與實踐落地,為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筑牢國家糧食安全防線注入更強勁動能。
關注生物有機肥行業前沿資訊/最新熱點,點擊下方名片關注:
作者/編輯:連雅賽
責編:張亞靜
監制:張博群
轉載:請注明作者及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