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經濟報記者 吉娜 通訊員 王曉磊 張瑞
眼下,正值糞肥撒施的“黃金窗口期”。11月3日,滿載著腐熟糞肥的專用車輛穿梭于舞鋼市棗林鎮張卜莊村的連片農田里,撒肥裝置將這些深褐色的“營養餐”均勻地鋪灑在土地上,空氣中彌漫著泥土與有機肥特有的醇厚氣息,勾勒出一幅生動的沃野肥田圖。
“我這260畝地,年年都用這糞肥。”看著眼前繁忙的景象,玉米種植大戶張洪濤滿臉笑容地算起了他的生態賬:“最直觀的就是化肥用量減下去了,土壤板結的情況改善了,地更有‘勁’了,糧食產量和品質都提了上來,種地的收入更穩定。這真的是個好政策。”張洪濤說。
張洪濤的贊譽,源于舞鋼市已進入第5個年頭的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項目。今年,該市通過“自主申報、鄉鎮推薦、現場查看、公示”等一系列嚴格程序,最終遴選出10個專業化實施主體,承擔起為土地準備“營養餐”的重任。
目前,該市10個專業化實施主體的糞肥已全部完成腐熟漚制,并經由省農業科學院專業檢測,各項指標均達到合格標準,為還田作業打下了堅實基礎。在農田施肥現場,舞鋼市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徐進玉介紹:“眼下正是作物騰茬后的關鍵窗口期,我們將科學調度車輛與人力,確保在小麥播種前全面完成撒施任務,堅決做到‘肥等田’,目標就是把這些畜禽糞污資源利用好,真正實現變‘廢’為寶、點‘糞’成金。”
為確保這一惠民項目規范落地、效果可查可溯,舞鋼市今年構建了一套全方位、多層次的監督體系,一方面,農業農村部門抽調科級干部帶隊,組成4個片區督導組下沉一線,開展全過程監督,各鄉(鎮、街道)也成立專項監督小組,負責日常監管;另一方面,該市創新性地強化群眾參與機制,要求每個項目村至少推選3名村民代表作為“現場監督員”,對糞肥數量、撒施質量等關鍵環節進行監督。此外,該市還引入第三方監管平臺,通過信息化手段對運輸、撒施過程進行全程軌跡記錄和影像留存,實現“一車一碼、一田一檔”的數字化精細管理。
“綠色種養循環項目,核心就是解難題、增效益,通過市場化服務,把養殖場、服務組織和種植戶串聯成一條利益鏈,形成一個生態與經濟的良性閉環,接下來,就是要把這個模式鞏固好、推廣開,讓其真正成為我們農業綠色發展的常態。”舞鋼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劉全州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