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梁金池
農諺講,三春不趕一秋忙。進入10月底,龍江農人們的秋收正在緊鑼密鼓地收尾,一群黑土專家的工作也同樣緊張忙碌。
“先用鐵鏟挖一個土壤剖面,再取適量土壤,要注意盡可能做到分層取樣。”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試驗地塊內,鄒文秀研究員正帶著學生一起采集土樣,黝黑松軟的土壤被小心地封裝進袋子并做好標記,以備后續用于各項檢測研究。
每年秋天準時給全省典型黑土區“體檢”,是這支科研團隊的一項重要工作。走進鄒文秀工作的實驗樓,樓道兩側墻根下鋪滿了整齊的紙張,每張上面都擺放著一小堆等待陰干的土壤,這都是團隊從各地搜集回來的“寶貝”。
邊收地邊整地。本報記者 劉心楊攝
“我們的工作不是簡單地挖土,而是通過建立研究站和研究基地,實現長期、連續、規范的定位監測,采集土壤質量演變與生態環境變化的一手數據,為耕地質量提高、生態環境改善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撐。”鄒文秀表示,根據連續多年取樣檢測的總體結果來看,同一區域的土壤有機質含量有明顯提升。
曾幾何時,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的黑土地肥力長期透支,進入了“亞健康狀態”。如何讓黑土地重新煥發生機,成為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奮斗的方向。2021年,鄒文秀的導師、中國科學院黑土專家韓曉增基于自身多年研究和對團隊研究成果的凝練,首次提出創建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利用“龍江模式”。
何為“龍江模式”?鄒文秀介紹,這套模式由四個部分組成:適用松嫩平原中東部和三江平原草甸土區的秸稈翻埋還田——黑土層保育模式;針對風蝕水蝕土壤、薄層黑土、暗棕壤等中低產田的秸稈碎混還田——黑土層培育模式;針對松嫩平原西部風沙、干旱、鹽堿等問題的四免一松保護性耕作模式;針對坡耕地排水水流落差大、能量高特征的坡耕地蓄排一體化控蝕培肥模式。“十四五”期間,“龍江模式”已經成為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的主推技術,如今正服務于黑龍江省旱田的黑土地保護利用工作。
黑土地保護利用成效如何?鄒文秀亮出兩組官方數據:“十四五”以來,全省因地制宜推廣“龍江模式”“三江模式”等黑土耕地保護利用模式,累計完成秸稈還田面積6.85億畝次;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2.9億畝次。2024年,黑龍江省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1600億斤,實現“二十一連豐”,連續15年位居全國第一。
數據間的深度關聯在于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發展。“十四五”期間,黑龍江在黑土地保護利用的多個領域走在全國前列。由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組織多家科研單位共同成立的黑土耕地保護協同創新推廣體系,成為全國首個黑土地保護專家體系。2025年,鄒文秀從韓曉增老師手中接下“接力棒”,成為該體系的第二任首席專家,繼續集中整合科研力量,全面服務于黑龍江省黑土地的保護和利用。
黑土不言,卻在農業科技的加持下,用一串串數字記下自己的“煥新”歷程:推進農機農藝結合,累計完成深松整地作業面積12382.9萬畝;推廣實施保護性耕作面積11921萬畝。大力推廣“一主多輔”輪作試點模式,全省累計實施耕地輪作試點面積8022.47萬畝。以畜禽糞便堆漚有機肥,典型黑土區累計實施有機肥還田面積4634.9萬畝……
“黑土地保護利用工作并非朝夕之功,也絕不僅是一項技術、一支團隊就可以勝任的。如今投身這項工作的年輕人逐年增多,由團隊負責起草的國家級技術規程也已經立項推廣……”
扎根黑土,篤行創新,這是鄒文秀的“十四五”故事。面向下個五年,她表示,會傳承并踐行老一輩科學家的黑土精神,為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持續貢獻科研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