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松桃石梁鄉的木耳種植基地里一派豐收景象。100多畝標準化種植田上,整齊排列的菌棒如黑色矩陣綿延鋪開,肥厚飽滿的黑木耳從菌棒小孔中簇擁而出,色如墨玉、質潤如脂。村民們穿梭其間,按照“采大留小”的原則麻利采收頭茬黑木耳,奏響了產業振興的樂章。
![]()
采收木耳。
在石梁鄉勝利村這片黑木耳豐收田的背后,是“生態打底+訂單護航”的雙重保障。石梁鄉依托獨特的高山氣候與富硒土壤,為黑木耳生長提供了天然“溫床”,造就其“肉厚耐嚼、韌而不硬”的優良品質,成為市場追捧的“森林之花”。為了打消種植戶種植初期“種得出、賣不掉”的顧慮,縣強村富民公司提前介入,與種植戶簽訂規范的保底收購合同,明確約定了黑木耳品種及保底價,讓“先簽單后種地”的訂單農業模式落地見效。
![]()
長勢喜人的木耳。
“我們是8月底開始投放菌棒,總共下了27萬棒,現在每天60個工人能采鮮木耳1.2萬斤左右。”石梁鄉黑木耳種植基地負責人任明愛的話語里滿是喜悅,“有縣強村富民公司的訂單兜底,根本不愁賣,預計整個采收季能產干木耳三萬五千斤左右,產值在87萬元左右。”
在黑木耳產業興旺的帶動下,豐收的紅利也惠及著石梁鄉的千家萬戶,真正實現了“小木耳帶動大就業”。“在家門口采木耳,一天能掙70塊,還能照顧老人孩子挺好的,而且來采木耳的姊妹都是附近的村民,大家在一起工作熱熱鬧鬧、開開心心的。”石梁勝利村村民黃明英一邊麻利地采收木耳一邊說。
![]()
采收木耳。
近年來,石梁鄉依托當地生態資源,將黑木耳種植打造成助農增收的核心特色產業。既解決種植戶增收問題,又為村民提供了就近就業崗位,走出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的綠色路徑。據統計,從種植到采收,預計帶動周邊勞動力到基地務工3000余人次,人均增收2000余元,讓“小木耳”真正成為了農業增效、農民致富的“金鑰匙”。
![]()
采收木耳。
“我鄉結合上年度示范種植形成的‘企業+種植戶’的銷售模式讓農戶看到種植木耳實實在在的效益。通過大力宣傳,發動更多的種植戶加入進來種植黑木耳,從去年三十萬棒的基礎上擴大規模到六十萬棒,有效地促進了閑散勞動力就業和群眾增收。”石梁鄉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主任劉柯介紹。
![]()
采收木耳。
從冬閑田到豐收地,從技術空白到標準種植,石梁鄉的百畝木耳不僅結出了沉甸甸的“致富果”,更在紅土沃野上探索出一條“生態賦能、科技支撐、聯農帶農”的山區產業發展新路。(文/圖 譚書琴、周麗、曾凌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