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節奏快、飲食不規律的生活狀態下,很多人的脾胃都多多少少有點問題,比如飯后總覺得有股氣從胃里往上頂,不停地打嗝,甚至感覺喉嚨里有什么東西堵著似的,胃脘部也悶悶的,很不舒暢。其實,簡單來說,這是一種“氣機上逆”所產生的煩惱。
那應該怎么解決這樣的問題呢?需要采用扶正與祛邪相結合的策略:一方面要補益虛弱的胃氣,另一方面要化解體內的痰濁,同時再把上逆的氣機引導下來。那“何人”能夠勝任這份工作呢?自然是今天的主角——旋覆代赭湯。
![]()
旋覆代赭湯出自《傷寒論》,為理氣劑,組成為旋覆花9g、人參6g、生姜15g、代赭石3g、炙甘草9g、半夏洗9g、大棗擘(掰開)4枚。其具有降逆化痰、益氣和胃的能力,主要針對的是胃虛氣逆痰阻證,癥見心下痞硬、噫氣不除,或見納差、呃逆、惡心,甚或嘔吐,舌苔白膩、脈緩或滑等。
旋覆代赭湯所針對的病機,概括來說就是“胃氣虛弱,痰濁內阻”。這句話怎么解釋呢?換句話說,這個問題是怎么來的呢?
這個病機的形成,往往起點是脾胃虛弱。脾胃能力衰弱時,它會產生兩個直接后果:第一,運化水液的能力下降,本應被代謝掉的津液就會停留積聚,慢慢形成痰濁;第二,脾胃本身向下傳導氣機和食物的力量不足,也就是胃氣下降的通路不順暢了。這兩點就為整個問題的發生埋下了伏筆。
在脾胃虛弱、痰濁內生的基礎上,如果再加上一些誘因,比如情緒不暢導致肝氣犯胃,或者外感病后身體未完全恢復就飲食不當,進一步損傷了胃氣,就會引發胃氣上逆。正常情況下,胃氣應該是向下走的,但當脾胃本身虛弱,又有痰濁阻塞在中焦,再加上外部氣機的沖撞,虛弱的胃氣就控制不住局面了,氣機反而向上沖逆,就會形成開頭所描述的癥狀。
所以,旋覆代赭湯的構思就是針對這個復雜的病機的,在扶助脾胃正氣的同時,把痰濁化掉,把上逆的氣機鎮壓下去,標本兼顧,最終恢復胃氣本該有的通降能力。
知道了病機以后,那么自然而然就會想到,到底需要哪幾種藥材組合才能達到這樣的目的呢?其中,旋覆花和代赭石這兩味藥,是整個方劑得名的來源,也是方中的絕對主角。旋覆花味苦辛咸性微溫,歸肺脾胃大腸經,可以降氣消痰、行水止嘔;而代赭石味苦甘性微寒,歸肝胃心經,能平肝潛陽、重鎮降逆、涼血止血。
![]()
這個方子為什么選旋覆花和代赭石作為主藥呢?國醫大師、北京中醫藥大學主任醫師、教授王綿之老先生是這樣認為的:諸花皆升,旋覆獨降。所有的花葉都是質輕的,都是浮而升的藥,唯有旋覆花是下降的。而且在這個方子里,它的用量很大;而代赭石藥性是很重的,但是它的用量很小,這里很多人就有疑惑了,金石藥肯定是比草藥要重的,但為什么用量要小呢?雖然代赭石是重鎮降逆的藥,但它是寒性的,而旋覆代赭湯證是因為胃氣虛寒而上逆的,是經不住大量的代赭石重鎮的,所以在這里旋覆花的用量要大于代赭石。而且金石藥過量之后是會損傷正氣的,這個證本來就是虛證,再損傷正氣,就得不償失了。
然后是人參、甘草、生姜、大棗、半夏,這幾味藥大家都比較熟悉了,在理氣系列的方子中經常出現,主要是用來溫胃降逆還有補氣的。這里提一下高良姜可不可以用,高良姜作為里虛寒用藥是不錯的,而且它有芳香之氣,用來溫胃散寒、理氣止痛是很好的,但是它比生姜燥,行水的作用也不行,所以這種情況用高良姜不適合。
那么這個方子怎么用呢?既然旋覆代赭湯是出自《傷寒論》,所以咱們就結合條文來看吧。“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這看著有點復雜,其實我們只要關注“心下痞硬,噫氣不除”即可。
心下痞硬指的是胃脘部感覺脹滿堵塞,按上去可能還會有一點韌性的感覺,這不是因為體內有結塊什么的,而是由于胃氣虛弱,運化無力,加上痰濁阻滯,氣機壅塞所致。而噫氣不除則是指持續不斷的打嗝,即便打嗝之后,胃部的脹滿堵塞感也絲毫沒有減輕,這是胃氣頑固上逆的典型表現。
這里補充一下,中醫學家、《傷寒論》專家劉渡舟老先生認為噫氣不除還有兩個意思,分別是:因為有心下痞、有噫氣,醫生一看很像生姜瀉心湯證,就給他吃生姜瀉心湯,結果吃了生姜瀉心湯之后“不除”,意思是這個病未減;第二層意思是這個人打嗝持續不斷,而且不減,是說明這個人打嗝的程度比較重。關于這兩點,大家知道即可,權當補充知識了。
除了這兩個核心癥狀外,此類患者還可能伴有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等胃氣虛弱的基本表現,舌象多表現為舌質偏淡、舌苔白滑或膩,脈象多呈弦滑。簡單總結一下,旋覆代赭湯所主的證候,其本質是虛、痰、氣逆三者并存,且以胃氣虛弱為基礎的一種狀態。
然而,再好的方子也有其適用范圍,旋覆代赭湯的性質偏于溫補降逆,因此對于由實熱或陰虛火旺所導致的呃逆、噯氣,此方是不適合的。就比如表現為面紅目赤、口干口苦、喜冷飲、大便秘結、舌紅苔黃等,這些人的噯氣可能氣味酸臭,這是胃火亢盛的表現,需要用清熱瀉火的方法,若誤用本方,恐會助熱生火;同樣,常見手足心熱、口干咽燥、舌紅少苔者,其體內陰液不足,虛火上炎,這個方子可能并不完全適合。此外,盡管原方中代赭石用量較輕,但其質量沉降,對于孕婦及氣機上脫者,仍須慎用,半夏也需注意其毒性。這里還是要提醒大家,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千差萬別,使用方子前需要專業的醫師來判斷,切勿僅憑一兩個癥狀就自行對號入座并冒險用藥。
![]()
然后就是醫案環節,今天咱們來看“面議倪慶云危癥再生治驗”這么一個醫案,出自《寓意草》,也就是喻嘉言的醫案。
倪慶云,病膈氣十四日,粒米不人咽,始吐清水,次吐綠水,次吐黑水,次吐臭水,呼吸將絕,醫已歇手。余曰:盡今一晝夜,先服理中湯六劑,不令其絕,來早轉方,一劑全安。僉曰:既有妙方,何不即投見效?必先與理中,然后乃用此,何意也?余曰:《金匱》有云,病人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湯主之。吾于此病分別用之者有二道:一者以黑水為胃底之水,臭水為腸中之水。此水且出,則胃中之津液久已不存,不敢用半夏以燥其胃也。一者以將絕之氣止存一系,以代赭墜之,恐其立斷。必先以理中分理陰陽,俾氣易于降下,然后代赭得以建奇奏績。乃用旋覆花一味煎湯,調代赭石末二茶匙與之。服補藥二十劑,丸藥一斤。將息二月,始能遠出,方悔從前少服理中二劑耳。
翻譯過來就是倪慶云患膈氣病十四天,粒米無法下咽,起初吐清水,繼而吐綠水,接著吐黑水,最后吐臭水,呼吸微弱將斷,醫生都已放手不治。喻嘉言說:“接下來一晝夜內,先服六劑理中湯,保住性命不斷氣。明早換方子,一劑即可全安。”眾人問:“既然有妙方,為何不立即用藥?定要先服理中湯再用此方,是何用意?”
喻嘉言解釋道:“《金匱要略》記載,病人噯氣不止的,用旋覆代赭石湯。我對此病分步應對有兩個原因:其一,黑水是胃底積水,臭水是腸中積水。這些水液既已排出,胃中津液早已虧虛,不敢用半夏燥烈傷胃;其二,將絕之氣僅存一絲,若直接用代赭石鎮墜,恐其氣立斷。必須先以理中湯調理中焦、分清陰陽,使氣機順降,代赭石方能奏奇效。”于是用旋覆花一味煎湯,調入代赭石末二茶匙服用。后續服用補藥二十劑、丸藥一斤,調養兩個月才能遠行。患者這才懊悔當初少服了兩劑理中湯。
這個醫案其實挺長的,中間還有一段眾人不讓吃理中湯、患者少吃了兩劑理中湯等橋段,這些內容對醫案不重要,所以就省略去了,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原文。
好了,咱們來分析一下這個醫案,其實只要是翻譯過來了,大家基本就都能理解的差不多了,但這里還是有三點可以歸納。
首先,病人一連十四天粒米不進,從吐清水到吐臭水,這不僅僅是說明病情嚴重,更是傳遞出一個危險的信號,那就是病人全身的津液和正氣幾乎已經消耗殆盡;其次,為什么旋覆代赭石湯不直接用?代赭石藥性下沉,如果直接重鎮,火苗很可能當場就被壓滅了。所以,喻嘉言先用了六劑理中湯來固本,讓病人的身體有了一點最基本的承受能力,再為下一步做考慮;最后,雖然用了旋覆代赭湯,但不用半夏,是怕進一步損傷胃中僅存的津液。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診病不是簡單的什么病用什么藥,而是必須審時度勢,分清緩急。在正氣極度虛弱時,扶正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祛邪手段,而且有時候,看似走了彎路(先補六劑理中湯),恰恰是通往健康最穩妥、最快速的捷徑。
![]()
關于旋覆代赭湯就先講到這里,通過今天這番探討,我更希望大家不僅能記住這個方子,更能從中體會到,診病需在扶正與祛邪之間尋找精妙的平衡。而當您在生活中遇到不適時,我想這份關于辨證的認知或許比記住任何一個方名都更為寶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