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紅中醫:1個千古方,堪稱糖尿病人的“冬季救命方”,補足全身氣血,趕跑風寒濕邪,血糖也就穩住了!
冬季天寒地凍,對糖尿病人來說格外難熬:低溫易致風寒濕邪侵襲,加上氣血運行變慢,不僅手腳冰涼、關節酸痛,血糖也容易波動失控,甚至誘發并發癥。
![]()
今天我就分享一個千古方——風引湯,源自東漢張仲景所著的《金匱要略》,既能溫通經絡、趕跑風寒濕邪,又能兼顧補足氣血、調和臟腑,幫糖尿病人安穩過冬,讓血糖更平穩。風引湯的精妙之處,在于“溫寒并用、標本兼顧”,既驅散寒濕,又清瀉虛熱,還能固護正氣,具體配伍邏輯可分為四類:
1.溫通散寒、補足陽氣桂枝能發汗解肌、溫通經脈,驅散體表風寒,同時溫通陽氣,改善手腳冰涼、關節冷痛;干姜能溫中散寒、回陽通脈,強化桂枝的溫陽之力,緩解脾胃虛寒導致的消化不良;紫石英能溫腎助陽、鎮心安神,既補陽氣以固根本,又能緩解寒濕侵襲引發的心悸、失眠(血糖波動時易出現)。
2.清熱瀉濁、調和代謝大黃能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清除體內因代謝失常產生的“濁熱”,避免燥熱加重血糖紊亂;滑石能利水通淋、清熱解暑,幫助排出體內濁邪與多余水分,減少寒濕凝滯;石膏、寒水石二者均性寒,石膏清熱瀉火、除煩止渴,寒水石清熱瀉火、利竅消腫,針對糖尿病人“燥熱”之標,緩解口干舌燥、心煩等癥狀。
3.固攝正氣、穩定臟腑龍骨、牡蠣二者均能鎮驚安神、收斂固澀,龍骨偏于鎮心,牡蠣偏于軟堅,搭配后能穩定心神(避免情緒波動影響血糖),同時固攝津液,減少糖尿病人常見的多尿、自汗;赤石脂、白石脂能澀腸止瀉、收斂止血,固護脾胃功能,避免因散寒清熱藥物損傷脾胃,同時減少腸道津液流失,輔助穩定代謝。4.調和諸藥甘草能補脾益氣、清熱解毒、調和諸藥,平衡方中寒熱藥性,避免溫寒藥物相互沖突,同時保護脾胃,讓全方藥性更溫和。
諸藥合用,共奏溫通散寒、清熱瀉濁、固攝正氣、調和臟腑之效,適用于“寒熱錯雜、寒濕侵襲”的糖尿病人,癥見血糖波動大、口干心煩、手腳冰涼、關節冷痛、肢體沉重、脾胃虛弱、多尿自汗。
下面結合一則門診醫案來看看。
王先生,62歲。患者自訴確診2型糖尿病8年多了,血糖一直波動,還伴有手腳冰涼、關節冷痛、口干心煩、肢體沉重,大便稀溏、夜間多尿等癥狀。詳細詢問后得知,患者冬季怕冷,很少外出活動,飲食偏溫補但仍覺畏寒。刻診:舌淡苔白膩、脈沉緩。綜合情況辨證為“寒熱錯雜、寒濕阻滯”證,擬風引湯加減化裁來調理。開方:桂枝、甘草、牡蠣、大黃、干姜、龍骨、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黃芪、茯苓。
按上方服用14劑后,患者自訴血糖降了,手腳冰涼、關節冷痛減輕,大便成形,口干心煩緩解。于是原方基礎上減少石膏、寒水石的用量,去掉大黃,加入山藥、麥冬。于是續服一個月后,患者空腹血糖穩定在6.6-7.1mmol/L,畏寒、關節痛消失,無口干心煩,大便正常,夜尿也少了。為鞏固療效,我又在原方基礎上做了簡單調整,叮囑其續服10劑后停藥,后隨訪數月,病情未再反復。
楊小紅 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 主任中醫師,擅長中醫藥治療糖尿病,甲亢,骨質疏松癥,腎病綜合癥,慢性腎衰竭等疾病。現定期在廣州宏韻中醫門診部坐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