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黃帝內經》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立冬作為冬三月之始,養生核心緊扣“藏”字,順應自然界陽氣漸收、陰氣漸盛的閉藏規律。

徐匯區楓林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全科主治醫師梁會鳳表示,立冬作為冬季首節,標志著“閉藏”時節的開啟,此時天地陽氣漸收、陰氣漸盛,養生需緊扣《黃帝內經》“順時養藏”核心,從起居、飲食、情志、運動四方面調攝,以固護陽氣、滋養腎精,為來年生機儲備能量。
首先,起居調攝上,立冬后需遵循“早臥晚起,必待日光”的原則。《黃帝內經》強調冬季應“無擾乎陽”,早臥可順應陽氣收斂,避免熬夜耗傷陰精;晚起則待日光升起后,借自然界微弱陽氣喚醒自身機能,減少寒邪侵襲。此時氣溫驟降,人體陽氣易從皮膚外泄,需“去寒就溫,無泄皮膚”,尤其注意背部、足部保暖——背部為督脈循行之處,督脈主一身陽氣,穿保暖背心可固護督陽;足部為“三陰之始,三陽之終”,睡前用40℃左右溫水泡腳15分鐘,可促進氣血循環,預防寒邪從足而入。同時,室內需保持適宜溫度,避免過度供暖導致空氣干燥,可通過加濕器或放置水盆調節濕度,防止皮膚干燥、呼吸道不適,減少陽氣隨津液外泄。
![]()
足浴用中草藥
其次,飲食調養需緊扣“養藏”需求,以“溫補脾腎、滋養腎精”為核心。《黃帝內經》提出“秋冬養陰”,冬季陰寒盛,需以溫熱食物助陽散寒,同時兼顧滋陰,避免溫補過盛耗傷陰液。可多攝入羊肉、牛肉等溫補氣血的食材,搭配當歸、生姜燉煮,如經典的“當歸生姜羊肉湯”,既符合“寒者熱之”的原則,又能滋養臟腑;中醫認為“腎主閉藏”,冬季補腎可增強藏精功能,補腎食材如核桃仁、黑芝麻、山藥等都是便捷的養生選擇。需注意避免生冷寒涼食物,如冰飲、生食海鮮,以免損傷脾胃陽氣;同時減少辛辣刺激食材,防止燥熱內生,耗傷陰津,遵循“溫而不燥、補而不滯”的飲食原則。
![]()
食補用食材
再次,情志調節方面,《黃帝內經》要求冬季“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即情志需內斂含蓄,避免過度外露。冬季陽氣潛藏,情志過激易擾動陽氣,影響閉藏功能,可多曬太陽,尤其是上午的陽光,能激發人體陽氣,改善低落情緒,需保持心態平和,減少焦慮擔憂,以養心神、固腎精。
![]()
八段錦舒緩運動
最后,運動鍛煉需遵循“無泄皮膚,使氣亟奪”的原則,避免劇烈運動導致陽氣外泄。立冬后可選擇散步、太極拳、八段錦等舒緩運動,以身體微微發熱為宜,不宜大汗淋漓——大汗會使毛孔張開,寒邪易侵入體內,同時耗傷陽氣和津液。運動時間建議在上午10點后至下午3點前,此時自然界陽氣相對充足,運動可借助陽氣提升身體機能;運動后需及時擦干汗水,更換干燥衣物,避免吹風受寒,同時補充溫水,不可飲用冷飲。此外,中醫認為“腎主骨”,冬季可適當進行腰部鍛煉,如腰部扭轉、揉按腎俞穴(后腰第二腰椎旁開1.5寸),以增強腎功能,助力陽氣閉藏。
此外,梁會鳳還推薦了適合立冬時節使用的中草藥:
生姜:排寒祛濕、活血化瘀、加速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祛除濕氣、改善濕氣較重所導致的下肢疼痛及酸軟的現象;
艾草:驅濕、驅寒、通經絡、溫經止血、抗菌、緩解風濕病引起的關節腫脹和疼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疏通經絡、消除體內的濕氣和寒氣、促進新陳代謝、減少病變的發生、提高睡眠質量、緩解疲勞;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緩解女性月經不調或痛經情況;
紅花:活血通經、散瘀止痛、促進腳部血液循環、緩解疲勞、促進睡眠;
艾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祛濕散寒、緩解疲勞、促進睡眠;
桂枝: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疲勞、提高睡眠質量。
記者:徐喆衎、陸翔
制圖:張伊婷
編輯:孫清渠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徐匯官方賬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