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氏夫人
為國為民 教子有方
計氏名法真(1076年—1155年),北宋雍國公張咸之妻,南宋名臣魏國公張浚之母。其籍貫臨邛,即現(xiàn)今四川省邛崍縣。計家三代進士,祖父計用章、父親計良輔、弟弟計有功,皆為宋代著名詩人與大學者。計有功曾任提舉潼川府路刑獄公事,著有《晉鑒》《唐詩紀事》八十一卷。
![]()
計法真生于書香世家,受儒家傳統(tǒng)道德熏陶,聰慧賢惠,多才多藝,堪稱女中賢才。她嫁入漢州綿竹(今四川省綿竹市)的官宦大戶人家,丈夫張咸于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中進士,官宣德郎,簽書劍南西川節(jié)度判官,通天文地理、百家經(jīng)典,博學多才。
計氏所生兒子張浚才滿4歲時,丈夫張咸就病故了。時年24歲的計法真,面對父母與親友勸其改嫁,毅然拒絕,立志守節(jié)撫孤,操持家業(yè),培育兒子成才。
計氏把畢生精力和心血都放在兒子身上。當兒子能發(fā)音說話,她就教兒子讀誦父親生前曾經(jīng)讀過的書。兒子稍能懂事,她就教育兒子要像他的父親那樣剛正不阿,廉潔奉公,長大報效國家。張浚自幼聰明過人,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孝敬長輩,很有禮貌。在母親計氏的辛勤撫育下,年少的張浚便博學多才,品學兼優(yōu),得到親友鄉(xiāng)鄰好評,稱他長大后一定會成為國家的棟梁人才。
因計氏賢母善教,張浚成人后于宋徽宗年間中進士。赴任之際,計氏百感交集。她既為兒子長大成人、報國為民而欣慰,又為其遠行他鄉(xiāng)、自理生活而擔憂。她叮囑兒子牢記祖訓,報效國家,并撰寫數(shù)十條政務、軍事、品德、處事等方面的對策交予兒子,令其隨身攜帶,時刻自省。張浚就是這樣嚴格遵循母親的教誨,去處理一切政務。
張浚出任為官時,正處在金兵南侵、國家多難之秋。他挺身而出,極力推薦韓世忠和岳飛,率軍三年轉(zhuǎn)戰(zhàn)川陜大敗金兵,使南宋轉(zhuǎn)危為安,立下卓越戰(zhàn)功。紹興五年(1135年),33歲的張浚正式拜相,任知樞密院事,都督諸路軍馬,統(tǒng)率抗戰(zhàn)金兵。與金人對峙在第一線的南宋將士們,只要聽到張浚到來無不歡聲雷動,士氣高昂。張浚已成為一個時代的主戰(zhàn)精神領袖,一面象征恢復中原的獵獵戰(zhàn)旗。
紹興十六年(1146年),被貶逐在永州的張浚見秦檜踞相位,賣國求榮,欺君誤國,憂國憂民,曾想冒死向皇上奏折上諫彈劾秦檜。但又放心不下已70歲高齡的母親,怕誅連家人和下屬受罪。因此,成天沉悶不樂,憂慮重重。他的母親計氏見了,再三追問,兒子才告訴實情原委。計氏聽了,便背誦張咸留下的對策訓詞:“臣寧言而死于斧鋮,不忍不言而負陛下。”她曉諭兒子,文諫死、武戰(zhàn)死,忠孝難全,應以國事為重,勿念家庭安危,力挺兒子冒死進諫。
![]()
在母親支持下,張浚冒死連連上書五十次,堅決反對秦檜賣國求榮。秦檜大怒,將他再遠逐到連州(今廣東連縣),并只準侄子一人陪同,不準妻子兒女和年老的母親前去陪伴,欲置張浚于死地。已70多歲高齡的計氏送兒子去連州,臨別時卻對兒子高興地說道:“你是好樣的,沒有辜負我的希望,沒有枉讀圣賢書,不必為我和家里牽掛。”計氏夫人有如此高度的思想境界和愛國熱忱,在當時傳為佳話。
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計法真病逝,享年79歲。張浚復職后,朝廷嘉獎計氏,封秦國夫人。兒子張浚和孫兒張栻扶柩將計氏葬于綿竹北郊(今綿竹市漢旺鎮(zhèn)大柏林公園)。
![]()
來源:綿竹史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