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城外有座弘道閣,供奉的不是關公,不是諸葛亮。
是笮融,一個連殺四位恩人的劊子手。
為什么他死后千年,香火不斷?這個矛盾,藏著一個更大的秘密。
四場酒宴,四條人命
公元194年,秋,曹操的大軍殺到徐州城下,笮融在下邳城里坐擁三千戰馬,手握三郡糧草,他手下一萬多人,都是精壯,按常理,這是救主的時機。
他選擇了逃跑,連夜,帶走全部糧食,一粒不留。
陶謙在城墻上看著他的背影,這個丹陽老鄉,曾經對他掏心掏肺,給他下邳相的職位,讓他管三郡漕運,這是徐州的命脈。
笮融用這筆錢,建了全天下最豪華的佛寺。
九層銅塔,黃金佛像,每次浴佛節鋪席數十里,來吃飯的百姓上萬人,花費以億計,《三國志》記載得清清楚楚,但陶謙信佛。
他忍了,現在,城破在即,笮融連招呼都不打。
這是第一次背叛,廣陵太守趙昱,聽說笮融來投,很高興,趙昱是名士,瑯琊大族,以忠直聞名,當年力勸陶謙遣使進京,獻帝封他廣陵太守。
他治下的廣陵,是江東最富庶的地方。
笮融帶著一萬多張嘴,趙昱沒有防備,設宴款待,以賓禮相待,酒過三巡,笮融突然起身,拔刀,趙昱瞪大眼睛,還沒反應過來。
刀已經落下,《后漢書》寫:因酒酣殺昱。
五個字,輕描淡寫,但那天晚上,廣陵城血流成河,笮融下令,全城劫掠,金銀、糧食、女人,能搶的都搶,他需要這些,養活手下的隊伍。
第二天天亮,他渡江南下,留下一座空城。
秣陵的薛禮,接到消息時已經晚了,他和笮融是老相識,都在陶謙手下做過事,薛禮當過彭城相,后來和陶謙鬧翻,南下占據秣陵。
聽說笮融來了,他還挺高興。
老同事嘛,患難見真情,也設宴,也喝酒,也是酒過三巡,笮融又拔刀,《三國志》記載:過殺禮,"過"這個字用得妙,順路殺的,像宰一只雞。
薛禮的部隊,全部被笮融吞并。
人數又多了幾千,他繼續南下,投靠揚州刺史劉繇,劉繇手下有個謀士,叫許劭,搞"月旦評"的那個許劭,他一眼就看穿了笮融。
對劉繇說:"笮融這人,從不在乎名聲。朱皓太老實,會吃虧。"
一個佛教徒的生意經
朱皓是誰?大司農朱儁的兒子,豫章太守,當時袁術派諸葛玄去當豫章太守,朝廷不認,派朱皓去,兩個太守打起來了,劉繇讓笮融去幫朱皓。
許劭提醒劉繇,讓朱皓小心,劉繇沒當回事。
他覺得,笮融在自己的地盤上,不敢亂來,195年,夏,笮融到了豫章,朱皓親自出城迎接,擺宴,笮融第四次拔刀。
朱皓倒在血泊里,到死都不明白為什么。
《獻帝春秋》記載:融到,果詐殺皓,代領郡事,四場酒宴,四條人命,每一個都是對他有恩的人,要理解笮融,得先看他怎么發家的。
初平年間,天下大亂。
笮融是丹陽人,聚了幾百號人,北上投奔老鄉陶謙,陶謙剛當上徐州刺史,正是用人之際,他給了笮融一個肥差:管三郡漕運。
廣陵、下邳、彭城。
三個最富的地方,糧食都從他手里過,笮融動了心思,他截留糧食,中飽私囊。《三國志》說得明白:"坐斷三郡委輸以自入。"這是貪污。
但笮融不是為了自己享受。
他把錢都砸在了佛寺上,在下邳城南,建了一座浮屠寺,銅制佛像,黃金涂身,錦緞做衣服,九層銅盤,層層相疊,下面是重樓,能容納三千多人。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大型佛寺。
考古學家后來發現,這種"上累金盤、下為重樓"的結構,成了中國佛塔的基本樣式,一直延續到唐朝,但在當時,這就是燒錢。
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浴佛節。
笮融辦盛會,沿路鋪席,綿延數十里,酒飯管夠,來的人上萬,吃喝不要錢,這不是慈善,這是收買人心,笮融規定:信佛的人,免除徭役賦稅。
這一招太狠了,東漢末年,戰亂不斷,老百姓最怕什么?
怕抓壯丁,怕交糧食,現在笮融說,你來我這兒信佛,什么都不用交,人能不來嗎?《三國志》記載:"由此遠近前后至者五千余人戶。"
末路狂奔的代價
五千戶,至少兩三萬人,這些人都是笮融的私人武裝,他名義上是在傳佛教,實際上是在建立自己的小王國,陶謙看在眼里,心知肚明。
但他也信佛,而且,當時佛教剛傳入中國不久。
能有人這么大規模推廣,對佛教發展有好處,陶謙選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他不知道,自己養了一頭白眼狼,笮融的佛教信仰是真是假?
這個問題,后世爭論了一千多年。
南朝梁時,僧人僧祐編《弘明集》,專門批評笮融:"阻兵安忍,結附寇逆。犯殺一也,受人使命,取不報主,犯欺二也,斷割官物以自利入,犯盜三也。"
殺、欺、盜,三條大罪,但笮融確實建了寺廟。
確實鑄了佛像,確實辦了浴佛會,而且規模之大,前所未有,《后漢書》專門記載了他修建的佛寺:"上累金盤,下為重樓,又堂閣周回,可容三千許人。"
這在當時是奇跡,佛教能在中國扎根,笮融確實有功。
但這份功勞,是用不義之財換來的,用陶謙的錢,買自己的名聲,用三郡百姓的血汗,建自己的王國,這就是笮融的生意經。
劉繇終于怒了,朱皓被殺的消息傳來,他立刻集結兵馬,南下討伐。
笮融在豫章城里龜縮,他很能打嗎?不,他不行,第一次交鋒,劉繇就打敗了他,笮融逃出城,往山里跑,山民攔住了他。
這些山民,不是劉繇的兵,是普通老百姓。
他們認出了笮融,這個人,在廣陵殺人放火,在秣陵劫掠財物,在豫章詐殺太守,惡名傳遍江東,山民們一擁而上,亂刀砍死。
《三國志》記載:"敗走入山,為民所殺。"
頭顱被送到劉繇軍營,195年,秋,笮融死了,連全尸都沒留下,從發跡到敗亡,前后不過兩年,殺了四個人,積累的惡名,最終還是自己償還。
但故事沒有結束,笮融死后,他在下邳建的浮屠寺還在。
香火背后的悖論
九鏡塔還在,黃金佛像還在,這些東西,成了中國佛教史上繞不過去的一筆,唐代以前,中國的佛塔,幾乎都沿用笮融的樣式。
"上累金盤,下為重樓",成了標準結構。
他鑄造的黃金佛像,是中國文獻中關于佛像鑄造的最早記載,他創辦的浴佛會,后來傳遍全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浴佛節成了朝廷和民間的重要節日。
他規定信佛免除賦稅的做法,成了后世官方扶持佛教的慣例。
這些,都有據可查,《三國志》、《后漢書》、《資治通鑒》,記載得清清楚楚,現代學者研究發現,笮融的浮屠祠,和中亞地區的寺院布局有相似之處。
同時又融合了漢地的樓閣建筑風格,這是佛教中國化的開端。
徐州市區,今天還有一座弘道閣,副標題是"笮融紀念閣",紀念這個殺人魔頭?荒謬嗎?不荒謬,因為他確實推動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
但這就引出了一個更大的問題:一個用不義之財、靠殺人劫掠建立起來的功業,該不該被紀念?
這個問題,從南朝梁就開始爭論,僧祐在《弘明集》里批評笮融,說他犯了殺、欺、盜三罪,"笮氏不得其死,適足助明為惡之獲殃耳。"
意思是:笮融的下場,正好證明了作惡必有報應。
但另一方面,佛教界又不得不承認他的貢獻,因為沒有笮融,佛教在江東的傳播會晚很多年,下邳在此后很長時間里,都是中國佛教的重鎮。
南京的佛教,據說也是從笮融那里傳過去的。
這個矛盾,一直延續到今天,有人說,笮融是佛教的罪人,有人說,笮融是佛教的功臣,雙方都有道理,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笮融本人,從來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他建佛寺,是為了聚集人口。
他辦浴佛會,是為了收買人心,他信的不是佛,是權力,佛教對他來說,只是一個工具,一個積累財富和武裝的工具。
所以他才能一邊念經拜佛,一邊殺人放火,沒有任何心理負擔。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