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丨王多魚
排版丨水成文
人類將眾多物種引入了非原生生態系統,這可能造成物種入侵,從而破壞當地的生態系統,但這些物種入侵的影響,差異很大,且難以預測。
2025 年 10 月 23 日,東北林業大學周旭輝教授作為通訊作者,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Invasion impacts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Global patterns and predictors 的研究論文,經查詢,這是東北林業大學首次作為通訊單位在Science期刊發表研究論文。
該研究首次通過全球尺度的系統分析,揭示了生物入侵(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入侵)對陸地生態系統影響的動態演變規律,找到了預測生物入侵影響的“核心動態因子”——滯留時間(也就是物種入侵后停留的時間)。這項研究顛覆了傳統認知,也為應對全球生物入侵危機提供了全新視角。
![]()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團隊匯總分析了全球 775 項研究中的入侵物種對陸地生態系統影響,涵蓋了 2223 個效應值,主要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這三類入侵者對 15 項關鍵生態系統屬性的影響,從而構建了迄今為止最全面的“入侵生態影響數據庫”。
![]()
入侵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對生態系統屬性的全球效應
該研究發現,入侵植物導致本地植物多樣性減少,以及入侵植物和動物導致溫室氣體(CO?、N?O)排放增加,是最為一致的負面影響。但后者相關研究數據偏倚,應謹慎解讀。
與以往的研究不同,該研究顯示,本地植物多樣性并非入侵植物影響的有力預測指標,該研究發現,入侵物種的滯留時間(物種入侵后停留的時間)是其影響的關鍵預測因子——入侵植物停留的時間越長,本地植物多樣性下降的越厲害,也就是說,入侵植物對本地植物多樣性的負面影響隨滯留時間的延長而加劇,而其對土壤非生物屬性(理化性質)的影響則往往隨著滯留時間的延長而減弱。
![]()
植物入侵對與本地植物物種多樣性相關的各種生態系統特性的影響
![]()
植物入侵對各種生態系統特性的影響與外來植物的最短停留時間有關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表明,本地植物的物種多樣性始終對物種入侵保持敏感,對物種入侵的抵抗力最弱,受影響最持久,因此應予以優先保護。而土壤的非生物屬性則隨著物種入侵的持續而變得更具變異性,可能會自然恢復,因此可不急于干預。
東北林業大學周旭輝教授、瑞士伯爾尼大學 Madhav Thakur 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Madhav Thakur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博士生顧志壯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論文鏈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ea084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