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只經過了短短一個月,張雪峰就解封了。
這次他在直播中態度發生了180度轉彎。有家長問到文科的前景,他說:“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又列舉了許多文科能干的工作,“編劇、文案、銷售,太多了說不過來。”
![]()
這個轉變讓網友猝不及防,有的網友不買賬了。
特別是那些曾經聽他的建議選擇專業的學生說起了自己的“辛酸”:
上了大學后,專業一年比一年涼,等到畢業,這個專業已經相當冷門。
![]()
其實這個事情挺值得討論的,如果就想給孩子找個好專業保底,現在前景好的專業再過五年
還是好專業嗎?
看來要選好專業,不光需要了解現在的熱門行業,更要學會往后再看幾年。
我想到一部叫做《洞察:人才戰爭》的韓國紀錄片。
紀錄片本來突出的是中國孩子和韓國孩子擇業觀上的差別,中國孩子以當工程師為榮,韓國孩子則是從小就立志成為醫生。
![]()
圖片來源@“youtube海外智慧精選”
人們擇業觀改變的原因是社會資源的傾斜。比如最顯眼的,現階段,韓國醫生的工資是工程師的三倍,而中國正好相反。
這部片子播出后在韓國引起了很大反響,韓國各界都覺得不做出改變,韓國的衰落就成定局。畢竟發展靠的是科技,而不是整形醫生。
不管是從拓展自我認知,還是幫孩子做未來規劃方面來看,這部片子都有很大的啟發。
01
為科技發狂的中國
先來看看我們國家的情況。制作組相當給力地采訪到了姚期智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實驗班姚班創始人),還有王孟秋、王興興等科技公司的創始人。
紀錄片中率先出場的是一個浙江的中產家庭。
小鄭一家是典型的“雞娃”家庭,爸媽為了小鄭接受好的教育,專門買了學區房。
在生活中,爸媽用科學填充了小鄭看到和聽到的一切。吃飯時看航天新聞,課余時間學編程,參加相關比賽。
在爸媽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還在上小學三年級的小鄭同學已經把成為工程師當成了自己的目標。
當然,爸媽對孩子的目標很是滿意,也很驕傲。
![]()
圖片來源@“youtube海外智慧精選”
為什么爸媽要極力引導孩子愛上科學呢?紀錄片歸因到社會各界對科學的重視上。
今年,杭州出現了deepseek、云深處、宇樹等在全球引發關注的公司。這些公司集中出現在杭州,不是偶然。
紀錄片分別采訪了浙大剛剛畢業的學生和畢業許多年的老學長。發現他們的點子不僅得到了珍視,還得到了實打實的投資。
張偉(音譯)是剛要畢業的大學生,他就可以拿著自己的想法跟方案去找投資人對談。
![]()
圖片來源@“youtube海外智慧精選”
李浩翔(音譯)畢業已有十多年。他本來學的生物醫學工程,但因為點子被投資人看中,得到了一大筆錢用于創業。
現在他研發出來的ai眼鏡已經遠銷海外,年薪已經是百萬級。
![]()
圖片來源@“youtube海外智慧精選”
除了民間的創業氛圍濃厚外,國jia也在下一盤大棋。
姚期智曾獲得圖靈獎,在mit、斯坦福的等美國頂尖大學任教,于04年應政府邀請回國。
他在紀錄片中說:“那時我們對國外的研究前沿還摸不太清楚,開放時期,有大批國外商業、科技機構會進入中國,如果不能及時有自己的能力,那15年后......”
![]()
所以,我們國家對高科技領域很早就做了打算。
比如開設姚班,培養頂級的人才。韓國專家解釋這個模式時感覺語氣還是有點羨慕的:
“這位權威學者直接培養剛入學的19、20歲學生,和培養博士生的方式一樣。這些學生會按照國家希望的方向發展。”
![]()
比如拿出誠意,讓行業內的“大佬”得到滿意的待遇和尊重。
紀錄片中出現的韓國有名學者幾乎都受到過我國邀請。不僅保證他們來我國做研究有研究經費,還有良好的物質回報,讓他們得到社會的尊重。
有為教授在聽到“你可以帶2000名博士”時,都震驚了。
![]()
超材料領域的權威人物李英培退休后,被復旦“挖”來做研究了。
復旦給提供了研究室和五星級酒店作為住所。他感慨說,“如果在韓國,現在可能在鄉下種花吧。”
![]()
當然,好的待遇也將不少青年人才吸引回國。比如零零科技創始人王孟秋在斯坦福大學讀完博士后,選擇了回國。
在他看來:“現在中國的創業環境并不輸給美國,非常的開放,有非常多的資源。”
也因此:“現在是中國創造不是中國制造。 ”
教育、環境、資源、政策都在托舉,沒有回響才怪吧。
![]()
02
韓國為了醫生狂
再來看看韓國情況。他們和我們是一個非常直觀的對比,我們這在大力發展科技,而他們的共識是:
“工科不行,去了靠什么吃飯。”
“比起去工科,找個穩定的工作似乎更好。”
紀錄片中有一位狀元,他以高考滿分的成績選擇了工科,馬上成了社會熱門話題。
因為在他們看來,高分去工科完全是浪費分數,“學習好,就應該去報醫學院”。
![]()
在這,得先介紹一下為什么韓國考生對醫學院這么向往。
韓國的醫療體系和我們不一樣,他們那里私立醫院居多,而醫生是不夠用的,所以工資非常高,收入大概是工程師的三倍。
之所以薪資高,是因為他們有行業壁壘。曾經,他們也試圖擴大醫學生的招生,不過此舉卻引起了醫生行業大罷工。所以醫生依然是稀缺資源。
經歷過經濟危機的一代人,還羨慕醫生不需要擔心失業的穩定性。
高薪、穩定,醫學院自然就成了韓國的香餑餑。
![]()
不少韓國家庭從孩子剛出生,就在做好了把娃送進醫學院的打算。
在入學前,家長就會帶孩子去做智力測試,測試結果將用于判斷適不適合送去特訓班。
![]()
不少學生從小學就把進入醫學院當成目標:
賢正從四年級開始上以醫學院為目標的數學培訓班,五年級時她已經在學習初一的數學。
按照機構的安排,小學六年級前完成初中數學,初中時完成高中數學。高考前幾乎要復習十遍。
![]()
高三的珉奎也是從小學四年級就開始做準備,為了應對升學,他利用了大峙洞的自習室。外出、睡覺都由自習室管理,如果不按時間行動,就會立刻聯系父母。
![]()
學生不僅要卷同年級的人,還要跟往屆生卷。
據統計,去年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延世大學的理科定期招生中有43%的合格生放棄了注冊,其中有非常多的人是為了進醫學院而復讀。
今年的醫學院新生中10人中6人是N次考生。其中包括復讀的、休學的,還有已經參加工作的。
這競爭程度,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狀態。
![]()
而相應的,就是科技方面的人才大量流失。首爾大學工學院的院長表示,近五年,退學的人數已經達到一百人以上。
就算學生對科技感興趣,家長也會催著他回家復讀。學生們調侃“一個學期結束后,同學突然消失了。”
韓國一流的人才都流向了醫學院。
![]()
03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看到這樣鮮明的對比,也難怪韓國人會慌了。產生這樣的變化固然值得驕傲,不過,我更想說說這里邊帶給我最大的觸動和啟發。
紀錄片里放了一段老錄像,泛黃的畫面中兩個青年科學家意氣風發,在高速上用一輛皮卡車測試無人駕駛。那時他們眼中全是對未來的篤定。
![]()
韓國在科技快速發展的階段,科技也是大熱門,歷史上也出現過工科擠破頭的場面。還出現了“漢江奇跡”。
有今天的變化,恐怕也是韓國老一輩科技人才沒有預料到的。
得知研究預算被一步一步削減,上邊文章就提到的來復旦當教授的李英培氣憤地說:“當時真要氣死了。”
![]()
引起變化的因素有非常多,全球的經濟變化、人才流向單一領域造成人才過剩、科研遇到瓶頸等,都有可能造成一個行業的衰退。
要摸準時代的脈搏實在太不容易了。不過,我卻在紀錄片中看到了一個特別的地方。
在人人都唱衰工科的韓國,還是有一批純憑喜好投身科技的學生。
他們做出選擇的原因很打動我:
“為了全世界的人能從口袋中拿出一個我發明的東西”
“為了幫助那些生活不便利的人。”
“因為幫癱瘓的人站了起來,換來了非常大的情感回報。”
![]()
有這樣的信念加持,肯定能跟自己選擇的專業擦出火光。能收獲的成就感,也會比以掙錢為初心多的多。
現階段真正考驗爸媽的,我想并不是一味的追求“把握住風口”和尋找捷徑,而是如何讓孩子擁有內驅力,讓他能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并且甘愿在自己的選擇中盡情燃燒自己的才華。
這個時代容得下形形色色的人。
大家是怎么看待專業選擇的?在評論區聊聊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