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頁:
水生甲殼類寄生蟲,因蟲體披有"盔甲"而得名,比如常見的有錨頭蚤(鳋)、中華蚤(鳋)、魚鲺(虱)等。在殺滅寄生甲殼動物蟲害時,藥物是直接作用于水生動物和寄生其體表的蟲體,加上有甲殼"盔甲"護身,因此,殺蟲滅絕的難度較大,一般都需要間隔性兩次甚至三次用藥。
1.錨頭鳋病
魚體身上或者鱗片上有"血"點、血斑、紅斑現象,或者魚體表長有細長的蟲體,這就是魚類的大型寄生蟲一一錨頭鳋(蚤),又稱叮(釘)蟲病。
![]()
①病原:
錨頭鳋屬于橈足亞綱、劍水蚤目、錨頭鳋科、錨頭鳋屬。寄生在魚體的鰓、鰭、體表皮膚等處,只有雌性成蟲才營永久性寄生生活。無節幼體營自由生活,橈足幼體營暫時性寄生生活。
![]()
(童蟲)
錨頭鳋分為童蟲、壯蟲和老蟲三種形態階段,童蟲體細如頭發,狀如細毛,無卵囊,白色透明,不仔細觀察很難發現,一般2~3天后便可發育為壯蟲,寄生在魚體上的部位出現血斑。取出血點處鱗片對著太陽光觀察,可以看到針狀白色小蟲。壯蟲身體粗壯、透明,可見體內有黑色的腸蠕動,體后掛一對綠色卵囊,卵巢在腸道兩側占顯著位置,其身體后端常帶有1對卵囊,用手撥動蟲體時可以豎起。處于壯蟲階段的錨頭鳋,長出頭角形如鐵錨的頭部深深插入魚體里面,露在外面的只是蟲體的軀干體節。老蟲蟲體渾濁,變軟,手觸之無彈性,無卵囊,體表常著生許多藻類附著,蟲體接近死亡。
![]()
(壯蟲)
②癥狀:
病魚初期表現為急躁不安,食欲減退,身體消瘦,游動遲緩。2~3寸的苗種患病后還可引起魚體畸形彎曲,失去平衡。由于蟲體前半部鉆入寄主組織內,后半部露在外面加之其它附著物,魚體上好似披著蓑衣,故有“蓑衣病”之稱。錨頭寄生在鰱、鳙等鱗片較小的魚的皮膚,可引起周圍組織紅腫發達。寄生在鯉、草魚等在鱗片魚的皮膚上,寄生部位的鱗片“蛀”成缺口,鱗片的色澤較淡,在蟲體寄生處亦出現充血的紅斑,但腫脹一般不明顯。
![]()
(錨頭鳋致病模式圖)
③流行及危害:
全國各地均有此病流行,錨頭鳋在水溫12~33℃之間都可以繁殖,也是該病的流行季節,尤其對苗種危害最大,當有4~5只蟲子時代就可以引起苗種死亡,2個蟲子就可使苗種生長停滯,身體衰弱,或產生畸形。對個體較大的魚雖不引起死,但影響其生長及繁殖。
④防治方法:
1.目前流行使用的多種殺滅錨頭鳋的專用藥物,比如印楝素、蜂房芽孢桿菌以及復方殺蟲劑等,效果不一但可選用。
2.敵百蟲及其合劑。
(1).晶體敵百蟲,按0.5~1.0克/立方米濃度遍灑。
(2).晶體敵百蟲。0.5~1.0克/立方米水體潑灑,可以5~7天后再用一次。注意:蝦、蟹混養塘以及虹鱒、白鯧、鱖魚、加州鱸魚等,不能用敵百蟲治療。
(3).敵百蟲硫酸銅合劑:每立方米水體用,0.5~1.0克的晶體敵百蟲與硫酸銅0.5~0.7克的合劑,全池均勻或者連用潑灑2次(天),5天后再用一次。
(4).敵百蟲硫酸亞鐵合劑:晶體敵百蟲與硫酸亞鐵以4:1的比例配合,劑量為0.2~0.3克/立方米;2.5%粉劑和硫酸亞鐵合劑1.2:0.2全池潑灑,使水體濃度達1.4克/立方米。
3.每畝用苦楝樹枝葉、或松樹枝葉、或楓楊枝葉30~40斤,扎捆浸入池中,或者將葉搗碎,用水浸泡24小時后、或者煎藥煮水后,連渣帶汁全池潑灑。
4.施用殺滅錨頭鳋的殺蟲藥物和其它方法。
2.鲺病
①病原體:
鲺屬于鰓尾亞綱、鲺科、鲺屬,又稱魚虱子。寄生在魚的體表、口腔、鰓、鰭等處,成蟲、幼蟲均營寄生生活。
![]()
(日本鲺結構圖及日本鲺)
②癥狀:
由于鲺腹面有許多倒刺,在魚體上不斷爬形,再加上口刺的刺傷,使魚體表形成很多傷口,出血,使病魚呈現極度不安,急劇狂游和跳躍,嚴重時影響食欲,魚體消瘦,并易并發白皮病,赤皮病,常引起幼魚大批死亡。
![]()
③流行情況:
此病國內外都很流行。適應水溫為16~30℃,因此,在兩廣、福建等地一年四季都可發生鲺病流行,江、浙一帶流行一年四季都可發生鯫病流行,江、浙一帶流行于4~10月。鲺既可牢固地寄生在寄主體上,又能隨時在水中游動,當水溫17.6~3.8℃時,鲺離開魚體1.5天開始死亡,4天內全部死亡。它既可以從一個寄主轉移到另一個寄主,也可以隨水流從一個養殖水體傳播到另一個養殖水體。同時也可隨網具等用具傳播。在四川省此病主要流行季節為5~9月。1~2寸的苗種,體表寄生2~3個蟲子便可能導致死亡。
![]()
④防治方法:
1.晶體敵百蟲按0.3~0.5克/立方米濃度遍灑,隔3天后再用藥一次。
2.施用阿維菌素、氯氰菊脂等漁用殺蟲藥物。
3.中華鳋
①病原體:
中華鳋雌雄異體,雌蟲營寄生生活,雄蟲營自由生活。大中華鳋的雌蟲寄生在草魚鰓上,鰱中華鳋寄生在鰱魚鰓上。雌蟲用大鉤鉤在魚的鰓絲上,肉眼可見掛著許多白色像蠅蛆一樣的小蟲即中華鳋,所以中華鳋病又叫"鰓蛆病"。
![]()
②癥狀:
中華鳋主要攻擊寄生于魚的鰓部,以其第二觸角插入鰓絲,造成機械性損傷,影響魚的正常呼吸,引起魚焦躁不安,食欲減退或不食,體發黑;呼吸困難,離群獨游,或停留近岸水體中,不久死亡。揭開鰓蓋,可見許多帶有卵囊的雌鳋,雌鳋掛在腫脹發白的鰓絲末端上,形似白色小蛆。同時傷口又為微生物的侵入打開了門戶,可導致鰓絲的局部發炎,甚至化膿。鳋蟲在吸食時分泌酶溶解組織,使口器部位的鰓絲表皮破壞,細胞松散,附近微血管亦被破壞,有時使鰓絲末端彎曲變形、貧血。
![]()
③流行情況:
大中華鳋往往寄生在2齡以上的草魚、青魚,鰱中華鳋寄生在1 齡以上的鰱魚、鳙魚的鰓上。
![]()
④防治方法:
中華鳋用藥后3-5天后復檢,殺滅效果不理想時需要復殺。
1.晶體敵百蟲按0.3~0.5克/立方米濃度遍灑,隔3天后再用藥一次。
2.施用阿維菌素、氯氰菊脂等漁用殺蟲藥物。
作者:梁洪,劉文俊
(備注:本網易號"養魚第一線"歡迎您的光臨!本文原創僅供參考和交流!內容和圖片大多來源于網絡資料,如有異見請告知,侵權可刪,歡迎指正和留言討論,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內容補充請私信或留言或評論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