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支由歐洲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在阿爾巴尼亞與希臘邊境的一處黑暗的硫磺洞穴中,發現了全球最大的蜘蛛網結構。據悉,這張巨型蜘蛛網面積超過100平方米,像一層活生生的帷幕,棲息著約11萬只蜘蛛。這一發現被認為是恐懼蜘蛛者的“夢魘”。
![]()
研究團隊于2022年進行野生動物調查時,首次見到這個多層次的蜘蛛網。網內大約有6.9萬只家居家隅蛛(Tegenaria domestica)和4.2萬只游蕩始微蛛(Prinerigone vagans)共同生活,這是首次觀察到這兩種蜘蛛共同筑巢,也是首次在化能自養洞穴記錄到集體蛛網現象。
硫磺洞擁有以化能自養為基礎的生態系統,不依靠陽光,而是通過硫氧化細菌將化學能轉化為有機物。這些細菌覆蓋在巖石和沉積物表面,被小型無脊椎動物如搖蚊幼蟲和潮蟲等食用,進而成為蜘蛛、甲蟲和蜈蚣等洞穴大型昆蟲的獵物。該洞穴水溫常年約26°C,富含硫化氫,散發出刺鼻的臭雞蛋味,帶來了獨特的生命支持系統。
在洞穴中,這些蜘蛛和平共處,成千上萬張漏斗網融合形成多層結構,分布于洞壁,沒有出現通常具有攻擊性的同類相殘現象。更令人驚訝的是,通常被捕食的薄網蛛同樣在巨型蛛網內安全生活。
![]()
洞內空中搖蚊極為密集,每平方米約有4.5萬只,其幼蟲以細菌生物膜為食,為蜘蛛提供豐富食物,徹底消除了饑餓和資源競爭。分析結果顯示,蜘蛛體內的碳和氮來源于硫氧化細菌,而非地面植物。
進一步遺傳檢測發現,硫磺洞穴內的蜘蛛群體擁有獨特DNA,與洞外種群不同,顯示長期孤立進化,而且微生物群也更為單一。研究還發現,洞穴蜘蛛產卵量明顯少于地面蜘蛛,這可能受限于黑暗、低氧環境的高能量需求和缺乏天敵。
科學家們表示,這項研究揭示了資源充足情況下蜘蛛的自愿聚居行為,并為地表物種在硫化氫洞穴中適應與演化機制提供了新見解。硫磺洞不僅讓我們了解生命如何在極端環境中進化適應,還展示了地表常見蜘蛛如何在嚴酷生態系統中依靠協作實現繁衍與生存。
該研究發表于《地下生物學》雜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