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遍布中國南方湖泊的巨型生物,如今全球只剩下兩只雄性?
斑鱉的滅絕倒計時已經開啟。
![]()
斑鱉,這個在地球上生存了兩億多年的古老生物,與恐龍曾同處一個時代。它不僅是地球生命的活化石,也是淡水生態系統的關鍵指示物種。
成年斑鱉體重可超過180公斤,背甲長度達1米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鱉類。
然而,由于外形與中華鱉和黿極為相似,斑鱉在分類學上經歷了長達百年的混亂。直到1987年,美國學者通過研究模式標本,才確認它是一個獨立物種。
![]()
可惜的是,當科學界終于認清斑鱉的獨特身份時,為時已晚。
曾經在中國南方和越南北部廣泛分布的斑鱉,數量已經急劇減少。太湖過去是斑鱉的重要棲息地,當地漁民口中常提到的“太湖巨鱉”,實際上就是斑鱉。
鼉山、鼉頭渚等地名,也都與這種大型鱉類有關。
![]()
然而,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太湖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水體富營養化,氮磷污染嚴重,魚類資源銳減,使斑鱉失去了充足的食物來源。
到70年代,圍湖造田工程導致湖濱濕地大幅減少,斑鱉棲息地遭到毀滅性破壞。1972年后,斑鱉在太湖地區徹底消失,再無野外記錄。
2005年,全球斑鱉數量已銳減至6只,其中中國有5只,越南1只。這一數據敲響了生物保護界的警鐘,然而悲劇仍在繼續上演。
![]()
隨后的幾年里,北京動物園、上海動物園和蘇州西園寺的斑鱉相繼死亡。到2007年,中國境內僅剩下蘇州動物園的一只雄性和長沙動物園的一只雌性。
而這只被命名為“湘湘”的雌性斑鱉,成為了物種延續的唯一希望。
2008年,“湘湘”被轉移到蘇州動物園,與雄性斑鱉同池飼養。科研人員期待著它們能夠自然交配,繁育后代。
![]()
然而事與愿違,兩只斑鱉的自然交配始終未能成功。
在無奈之下,科研團隊開始嘗試人工授精。這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因為當時對斑鱉生殖生理的了解非常有限。
2019年,悲劇再次發生,“湘湘”在一次人工授精手術中未能蘇醒,經搶救無效死亡。全球最后一只已知的雌性斑鱉,就這樣離開了世界。
![]()
“湘湘”的死亡,不僅是一次手術失敗,更意味著斑鱉這個物種的自然繁殖之路被基本切斷。
如今,全球僅存的兩只斑鱉分別位于中國蘇州動物園和越南宣漢湖,且均為雄性。如果沒有新的個體發現,或者技術沒有突破性進展,斑鱉的命運似乎已經注定。
面對斑鱉極度瀕危的現狀,科研人員并沒有放棄努力。在“湘湘”死亡后,團隊立即對其進行了緊急解剖,提取了卵細胞和生殖組織并進行冷凍保存。
![]()
這些珍貴的遺傳材料,或許在未來科技條件成熟時,能夠為“復活”斑鱉種群提供一線希望。
與此同時,中國方面并沒有停止在野外尋找可能幸存的斑鱉個體。科研團隊持續在云南紅河流域開展野外調查,希望找到幸存的野生斑鱉。
然而,這種動物極其擅長躲藏,加上水域復雜,至今沒有找到確鑿證據。
![]()
在越南方面,情況同樣不容樂觀。宣漢湖中的那只斑鱉至今沒有被捕獲,僅通過環境DNA檢測技術確認存在。
此前在同莫湖發現的所謂“雌性個體”,已于2023年被確認死亡,體重高達93公斤,體長1.56米,死因不明。
蘇州動物園的雄性斑鱉也已年事已高,其精子活性只有正常水平的20%。而人工授精需要高質量精子才能成功,此前四次嘗試全部失敗,表明依靠現有手段繁殖后代,難度極高。
![]()
但無論如何,斑鱉的命運早已不再僅僅掌握在自然手中,而是取決于人類的決心與行動。
這只經歷了地球兩億年風雨的“水中神獸”,能否繼續在地球上生存下去,現在就看我們這一代人的選擇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