魷魚是全球捕撈量最大的無脊椎動物,也是遠洋漁業的支柱品類。然而,長久以來,因魷魚生命周期短、資源分布波動大,遠洋魷釣常常面臨"看天吃飯"的困境。而當中國遠洋漁業發展走過40個年頭,當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蒼鷺”AI漁情預報系統的橫空出世,有望讓盲目轉場、滿大洋找魚的“hard模式”成為過去。
![]()
2025年11月5日上午,由我國自主研發的魷魚智能漁情預報系統"蒼鷺"在上海海洋大學正式發布。該系統融合海洋遙感、地理信息、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等技術,可為全球主要大洋性魷魚作業海域提供未來5天精準的漁場漁情預測以及下一年度資源豐度預報,填補了我國在遠洋魷釣漁業魷魚智能預報領域的空白,標志著產教融合推動我國現代化遠洋捕撈業高質量發展又向前漁業數字化邁出關鍵一步。
![]()
“蒼鷺”由上海海洋大學陳新軍教授團隊牽頭,中水集團遠洋股份有限公司和中水集團舟山遠洋漁業有限公司投入真實作業數據與船隊資源,歷時三年左右時間研發而成。“蒼鷺”涵蓋多端覆蓋適配全場景,網頁端、船載端、手機端同步發力,無論岸上管理還是海上作業,都能隨時獲取近20個與安全高效生產相關的海洋要素;融合人工智能、大數據挖掘、深度學習等技術,可精準實現魷魚中心漁場預報與中長期資源量預測,讓魷釣捕撈告別“憑經驗”、轉移漁場較為盲目的問題;它自帶船位監控、越界預警,能避免海域糾紛、提升管理效率,更以“一張圖”形式每日定時自動發布作業海域環境、船位、漁情預報信息,科技賦能,全方位助力遠洋魷魚釣漁業高質量發展。
![]()
目前“蒼鷺”系統已在中水集團舟山遠洋漁業有限公司北太平洋魷釣漁船應用。截至2025年10月底,2025 年單船產量可達500噸左右,與歷史產量相比提高了48%。
![]()
?企業提出“缺什么”,大學就“攻什么”,讓科研成果直接落在甲板上,是這次合作的最大亮點。
團隊負責人、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生物資源與管理學院教授陳新軍介紹,學校把課堂搬到海上、把實驗室建在船上,是學校長期以來的優良傳統,團隊始終堅持把論文寫在世界的大洋上,與企業深度融合已在企業建成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和海上實訓中心。未來兩年,團隊系統還將引入研發遠洋魷釣數字孿生系統、魷釣機器人和AI大智能體模型,促進遠洋魷釣漁業向智能化發展,并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放共享,為全球魷魚產業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方案。
看看新聞記者: 戴晶磊,夏祺
編輯: 戴晶磊
責編: 李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