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降雨降溫之前,西安總算經歷了一段難得好天氣。
超長連陰雨加晚秋的寒流余威尚在,氣溫雖沒有回到煦暖但也不再咄咄逼人。傍晚來得早,卻涼而不冰,“快些回家”遂轉變成“再浪一會兒”。
![]()
一家商K門前,五六位似乎跳完廣場舞并不盡興的老年男女發現來錯了地方,一邊急不可耐地各自掏出手機查找新去處,一邊呼叫著“你奏在地圖上搜——附近的量販…..”
風把他們搭在臂彎的舊外套吹得鼓脹,蕩漾出卡拉永遠OK的興奮以及退休之后的朝氣蓬勃。
![]()
不遠處,正在營業的黑舞廳門前,人頭攢動的氣息召喚著為西安市政“微改造”辛勞一天的農民工兄弟。
隨著夜色落下,那些曾被寒冷按下去的酒食聲色,就這樣一出一出爭相浮了上來。
![]()
然而,許多人并沒有意識到或者略有察覺也慫管的是:在這種不問來日的縱情氣息之下,各種熟悉不熟悉的病毒大軍已集結于城下。
而且,與往年相比,今年不僅提前一個多月“開拔”,從已有情形來看,帶來的健康風險強度也更猛。
![]()
全國范圍,中疾控最新公布的2025年第43周(10月20—10月26日)數據,流感陽性率陡然增加4.4個百分點至10.5%。而在去年的這個時段,流感陽性率幾乎為空白。
![]()
43周的流感陽性率分布呈南高北低,但這應該僅限于該日期前的情況。每天更新的美團流感指數走勢顯示,從10月27日到現在,北方城市流感指數突飛猛進,幾天時間下來情況已經逆轉,下周中疾控再次更新全國數據時應該會體現。
比如,東北幾個省會城市的美團流感指數都迅速突破百萬。這個指數的絕對值與城市人口成正比,長春人口約900萬,按說基數并不大,但流感指數竟高達500多萬。
![]()
哈爾濱、沈陽的指數也在近幾天直奔300萬而來。
![]()
北京目前的美團流感指數為150萬,對比之下,長春以大約三分之一人口基數竟出現4倍于北京的流感搜索指數,當地狀況可想而知。
這才剛進入11月,接下來還有三個月的漫長冬季,真正的考驗尚未到來。
東北幾個城市之外,北方城市當中近半個月來流感指數趨勢最快的就是西安。
北京人口規模是西安的近兩倍,但西安流感指數已經在11月4日接近170萬,趕超北京。如此推算,西安傳播強度至少北京兩倍;
天津人口比西安略高,但指數情況尚不到西安的一半;
其他幾個每年這方面算得上典型的城市——石家莊、鄭州等,至少從美團流感指數來看都遠遠低于西安。
![]()
平臺給西安的數據閾值是超過20萬就算進入易感期,去年西安的易感期要到11月末才到來,而今年是10月中旬。從啟動時間點來看,今年提前了約一個半月。(詳見:2024年西安的流感,比以往時候來的猛一點)
西安的流感不僅在北方城市中起動相對較早,而且傳播更快。進入易感期之后,流感指數增長速度也遠遠超過北方各主要城市(不包括東北地區)。
整體情況看,今年之所以流感傳播速度快,表面上的原因是毒株出現更替,去年冬天是H1N1,今年主要為H3N2,后者的易感程度要大于前者。
不過,H3N2并非什么“新毒株”。2023年12月初國家衛健委發布會上,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家王華慶介紹,當時的病原“以流感病毒為主,其中絕大多數為A(H3N2)。”
當年年末至2024年初(主要是1~2月)中國疾控中心發布的各期《流感監測周報》數據顯示,整段時期均以H3N2為優勢毒株。
目前的狀況是,H3N2流感毒株時隔兩年又殺回來,與H1N1形成更替。兩年時間,當時感染過或打疫苗形成的抗體應該都已磨平,所以今年傳播進展飛快。
但這只是表面原因,流感、鼻病毒、腺病毒等這些在2023年之前都是稀松平常的常規病毒之所以突然間好像變“兇猛”,更深層次原因應該是人們選擇性無視“冠冠”的殺傷力,忙著扎堆忙著浪一次次感染之后,整體免疫護城河被“冠冠”豁開了,其他小弟才可能順勢長驅直入而且表現更嚴重。
比如,今年香港的夏季流感已經統計到有16名兒童重癥/死亡,僅10月底的10天就有6例重癥(腦病變、休克、嚴重肺炎),年齡跨度從11個月到14歲不等。這種情況,在新冠之前的年代幾乎不可想象。
![]()
有關新冠,物理學家亞尼爾·巴亞姆(YaneerBar-Yam)最近的發文值得關注。
![]()
他專注于復雜系統理論研究,尤其擅長將數學模型應用于社會、經濟和政治問題分析,也算是國人的“老朋友”,2020年3月時曾被環球網拿來“用”過。
![]()
他現在的觀點簡單直接——“疫情結束”是錯覺。
其列舉的主要證據包括:1、美國1.5億勞工數據顯示,公共衛生緊急狀態結束后,新冠相關缺勤仍比疫情前高12.9%,每月多140萬人次;瑞士再保估算北美每年超額死亡≈12萬,等同每天兩架客機墜毀。
2、病毒全身性損傷被低估。每感染一次,無論癥狀輕重,都會累積式增加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認知障礙、免疫失調及EB/帶狀皰疹復發風險;最新研究還提示反復感染與青壯年癌癥高發相關,機制類似未治療HIV——慢性炎癥+免疫衰竭+生物衰老加速。
3、兒童并非“輕癥安全區”。《柳葉刀》兩項大樣本研究:2022年報告兒童感染后2年仍面臨認知下降、癲癇、中風等風險;2025年文章指出二次感染使6-17歲群體長新冠概率翻倍。
其他數據也能說明問題。老美的國立衛生研究院(PMC)的新冠追蹤相對比較全,變化波段一目了然:從2020年至今的不到6年時間,在毒株不斷變異之下,已經經歷了大大小小11波感染,2022年之后出現了8波。
![]()
11月3日更新的數據,過去一周美國感染人數為168萬,2025年是1.96億人次。即便如此,PMC仍認為目前的疫情相對“平靜”,只是絕對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
![]()
日本統計部門最近公布的人口數據顯示:從2014年到2019年的六年間,日本人口減少了100萬;但是從2020年到2025年這六年間人口減少了300萬,曲線下降斜率顯著陡峭起來。
![]()
中疾控的全國哨點醫院報告的流感樣病例占比變化趨勢也能看到,2022年末至今的三年多時間里,也發生了6波。
![]()
不過,在越來越濃重的喧囂氣息下,這些聲音都微乎其微,深陷忙碌的人們都懶得理會。
更吊詭的是,目前醫院對幾乎所有的常規病原體包括流感、支原體、鼻病毒等等都可以無障礙檢測,但假如你提出想測一下新冠時,要么大費周章比如結果要一天之后才能出來,要么直接告知“目前新冠很少不需要沒必要檢測”,社區衛生所甚至不會備有新冠抗原。
這意味著,除非個人自購抗原自行檢測,否則想搞清楚是否感染新冠已成為一件挺麻煩的事情。
有形無形的障礙之下,大部分人已經習慣于在出現癥狀時管它什么都當感冒治,最多當流感治。然而真實情況是:新冠病毒不僅并未消失,不斷演變的變異株還對健康構成重大威脅,許多人已經因輕視新冠的危害而付出慘痛代價。
因此,今冬即將面對的與其說流感,不如視為“流冠”。
中疾控最新發布的周報對新冠病毒情況描述稱:“北美、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熱帶南美洲、歐洲、西亞和東亞的一些國家監測到新冠陽性率超過 10%。”
![]()
目前,海外正流行一款被命名叫“云層”的新變異株,免疫逃逸很強。鑒于2025年國內流行的超過97%都是本土株——NB.1.8.1,這款“云層”才是真正的新面孔。
![]()
國慶長假前,聯防聯控機制疫情防控組發布的通知提示稱:“不排除出現新變異株引發新的疫情波動的可能性。”
![]()
這句話,相當耐人尋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