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阿姨的故事,要從2015年說起。那時她在左胸摸到一個軟軟的小疙瘩,光滑不疼,想著“工作忙,過段時間再說”,便沒放在心上。可隨著勞累或生氣,疙瘩偶爾會隱隱作痛——像根細刺,扎得她心里發慌。“現在想想,要是早檢查就好了。”她常后悔。
![]()
這一等,就是4年。2019年7月,鄭大一附院的B超結果如驚雷:左乳結節18×13mm,腋窩淋巴結腫大,考慮“惡性”。梁阿姨當場出了一身汗:“我不敢想,要是晚了怎么辦?”
7月30日,她接受了左乳切除手術。術后的放化療,把她推向了更難受的深淵:渾身乏力、惡心嘔吐,連走路都要扶著墻,“那時候我連去廁所都要老伴扶,覺得自己成了累贅。”
就在最絕望時,梁阿姨想起了常路過的鄭州希福中醫腫瘤醫院——她曾介紹朋友去過,聽說效果不錯。“死馬當活馬醫吧。”她咬咬牙,2019年8月9日第一次走進希福醫院。
![]()
初診時,她面色蒼白、精神萎靡,連坐直都費勁。袁希福院長開了益氣養血、軟堅散結的中藥,讓她“一邊化療一邊喝”。沒想到,變化來得很快:化療反應沒像別人那樣劇烈,1個月后乏力減輕,3個月后能自己下樓散步,半年后居然能做家常飯、照顧生病的父親。
“我爸有肺氣腫,那時候我也顧不上他。”梁阿姨說,自己恢復后,第一時間把父親帶到了希福醫院——“我吃中藥管用,爸也試試。”父子倆成了醫院的“常客”,一起吃藥、一起復查,兩年后父親的肺氣腫也穩定了。
如今,6年過去,梁阿姨的復查報告始終“干凈”:腫瘤標志物正常,乳腺區域無異常。她的生活也回到了正軌:每天早上陪父親去公園,下午幫女兒接孩子,周末和老姐妹跳廣場舞。
![]()
2024年4月,原本和幾個姐妹約好去西藏旅游,可得知“第六屆百位抗癌明星·龍年中國行”要在開封舉辦,她立刻改了主意:“參會比旅游重要——我要當面謝謝袁院長,也要和抗癌伙伴們聊聊。”
活動現場,她舉著父親的照片和抗癌明星們合影,笑著說:“現在我不僅能照顧自己,還能陪爸看病、幫女兒帶孩子。這6年,中藥給我的不是‘治愈’,是‘好好活著的底氣’。”
梁阿姨的抗癌路,從來不是一個人的戰斗:父親的肺氣腫因她而穩定,她的心情因父親的康復而明亮。“以前我怕拖累家人,現在我能讓爸依賴我——這就是中藥給我的禮物。”
如今,她依然堅持每月復診,藥罐里泡著袁院長調的中藥茶。“喝著舒服,心里踏實。”她笑著說,“我要一直喝下去,陪爸多走幾年,陪女兒多享幾年福。”
![]()
從“連路都走不動”到“帶父看病、赴盛會”,梁阿姨的經歷沒有戲劇性的“奇跡”,卻真實得讓人安心——它證明:乳腺癌的治療,未必需要“拼盡全力”;當規范治療遇上中醫藥的“扶正”,再加上親情的溫暖,患者也能擁有“穩穩的幸福”。這條路,走得慢,卻走得久;走得累,卻走得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