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吃撐的機會很多,而適當饑餓的狀態卻很難得。事實上,適當的饑餓感是有益健康的。
適當餓一餓,緩解3種病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消化內科主任王化虹表示,以下幾種身體小毛病,可以用“餓”來解決:
1、某些小胃病
進餐后如果出現胃脹、胃痛,正是胃“不想讓你再吃”的信號,這種情況下要少食。保持一點饑餓感,胃脹胃痛往往會自然消失。如果減少了飲食,胃部不適仍未緩解,就應該及時去看醫生。
2、偶爾失眠
晚上人體新陳代謝率較低,吃得過飽,腸胃被迫“加班”,也直接影響睡眠質量,可能導致失眠、多夢、淺眠、噩夢等,時間久了會讓人無精打采,昏昏沉沉,甚至導致記憶力衰退、神經衰弱等。
建議睡眠不好的人晚餐要控制量,更要控制好用餐時間,不要太早或太晚,睡前至少兩小時內最好不要進食了。
3、體重超標
這里的餓并不是指不吃飯,而是要控制好三餐的量,每頓吃七八分飽,也可以用些小技巧來減少食量,比如換成小盤小碗吃飯、細嚼慢咽等。
適度饑餓有助修復身體
國內外多項研究證實,適當保持饑餓對身體有意想不到的好處。
1、調節免疫系統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研究團隊發布的一項研究稱,大腦對饑餓的感知可以直接影響外周免疫細胞的動態調節,而這個過程和身體是否真的缺能量無關——也就是說,光是“覺得餓”,就足以讓免疫系統跟著發生變化。
2、延緩衰老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一項研究提示,減少25%卡路里的攝入,可將健康成年人的衰老速度減緩2%~3%,死亡風險降低10%~15%。
3、提高抵抗力
國際生物期刊《細胞代謝》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適當餓一餓可以激活身體細胞自噬,促進體內垃圾物質的清除。這種作用可以幫助身體恢復健康并提高抵抗力,減少疾病的發生。
4、促進大腦健康
遼寧省神經系統疾病發病機制研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短期禁食會導致大腦代謝發生顯著變化,促進大腦健康。
保持饑餓不等于極端節食
究竟怎么“餓”才合理?航空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主任醫師方紅娟表示關鍵在于適度,要避免讓身體處于真正缺乏能量或營養的狀態。
1、保持饑餓的程度因人而異
?用熱量來計算一日飲食的多少,成年人每天可攝入1500~2500千卡,具體根據個人活動量來決定,通常超過2500千卡為過量。
?建議超重或肥胖者,每日能量缺口不要超過500千卡,以確保減重過程的安全與可持續性。
2、控制每頓飯的量
每頓吃七八分飽即可,也可采用少食多餐的形式,將固定量的食物分散成4~5餐,在一天中合理規劃,比如在兩餐之間適當加餐,一小份酸奶、堅果或水果都可以。
- 七分飽:胃還沒覺得滿,但對食物的熱情已有所下降,主動進食的速度也明顯變慢,但習慣性還想多吃,如果把食物撤走,換個話題,很快就會忘記吃東西;
- 八分飽:胃感覺滿了,但再吃幾口也不痛苦;
- 九分飽:還能勉強吃幾口,但每一口都是負擔,覺得胃里已經脹滿;
- 十分飽:一口都吃不下了,多吃一口都痛苦。
3、均衡飲食
日常飲食要多包含雞胸肉、魚類、豆類、綠葉蔬菜、全谷物、燕麥等低升糖指數的食物,這樣不僅能保證營養均衡,避免能量和營養的缺失,還能減少血糖波動。
需要提醒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少吃,處在生長發育階段的兒童、青少年、營養不良的老年人、孕婦、備孕的人群,以及處在服藥階段的人,需要參考醫生的建議。
來源:生命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