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張 南
/ 黃大路
設計/ 夏 萌
這真是一則意外消息。
通用汽車正對其采購協議進行重大調整,與底特律三大汽車制造商的其他兩家同行一道,試圖通過收緊供應合同來獲得更大的運營靈活性。
2025年10月9日,《底特律商業紀事報》(Crain's Detroit Business)報道,最近幾周,美國通用汽車在其采購訂單中新增了一項條款,賦予它無限期延長合同的權利,且有權決定價格調整。
這項“項目延期條款”適用于所有在9月20日及之后修訂的合同,條款規定:“買方有權選擇在提前六個月通知賣方的情況下,延長本合同期限(可包括多次后續期限延長)。”
它打破了美國三大汽車以往采用的固定期限合同模式。過去的固定期限合同會明確告知供應商項目結束日期,便于供應商制定業務計劃,也更有利于其在議價中爭取優勢。
令通用汽車零部件制造商感到棘手的是該條款的最后一句話:“若買方與賣方無法就合同延期相關的價格調整達成一致,買方將在收到相關文件后,基于公平的成本評估,對價格進行合理調整。”
底特律地區的汽車供應商律師丹·沙基(Dan Sharkey)表示,他幾周前首次在一份采購訂單的末尾發現了該條款。汽車制造商通常會通過采購訂單向供應商下達指令,規定零部件向工廠的供應流程。
“在當前通脹環境下,怎么能同意這樣一項單方面、無明確期限的延期條款呢?它不僅能延長六個月,還可能無限期延長,而且供應商沒有修改價格的權力,”沙基在接受《底特律商業紀事報》采訪時表示,“這無疑存在巨大隱患。”
沙基稱,已有十多家供應商指出了這一問題,且通用汽車的律師表示,該條款將成為未來所有采購訂單中的標準條款。

不僅僅是通用汽車
此前,面臨30億美元關稅影響的福特汽車,已經要求取消一項長期存在的合同條款——該條款允許供應商每年選擇退出合同。在以往的談判中,供應商常將這一條款作為議價籌碼。
與此同時,面臨17億美元關稅風險的 Stellantis 集團,在一系列訴訟使其供應合同的法律地位受到密切審視后,正向零部件制造商發布新的條款清單,以強調其合同的可執行性。
![]()
通用汽車的新條款規定,供應商可以請求召開“調整會議”,討論“因合同延期導致的成本增減問題”。供應商必須提交最新的買方表格、證明成本變化的相關文件,以及“一份詳細說明——包括供應商已實施和可能實施的所有提高效率的措施,這些措施旨在抵消產品價格上漲或實現成本節約”。
多位就通用汽車新條款接受采訪的汽車供應鏈高管表示,從業務規劃角度來看,一份可能“無限期延續的合同”并不切實際。他們稱,設備產能規劃和投資決策需要長期明確的預期,而合同到期是重置價格的必要契機。
供應商高管和律師們還表示,考慮到通用汽車近年來在加強與供應商關系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反觀其競爭對手福特汽車和 Stellantis 集團則在這方面有所退步),他們對通用汽車推出此類條款感到意外。
供應商高管們普遍認為,過去五年里,從定價、透明度和合作層面來看,通用汽車是底特律三大汽車制造商中最易合作的一家,現在它卻要采取更強硬的立場。

成本壓力和行業的不確定性
成本壓力和行業不確定性或許是重要原因。通用汽車曾表示,預計今年將承擔40億至50億美元的關稅成本,在底特律三大汽車制造商中居首。
而給供應鏈帶來壓力的不僅僅是進口關稅。電動汽車訂單的取消和項目延期,導致汽車制造商陷入投資擱淺的困境,同時,此前與之共同投資的零部件制造商也不斷提出索賠要求。
在這種情況下,通用汽車希望通過修改合同條款來增強自身的運營靈活性,降低成本風險,以應對行業的不確定性。
在行業動蕩之際,供應商希望從客戶那里獲得保障,而汽車制造商則希望在采購合同中獲得更大靈活性。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這件事可能折射出這樣一種行業趨勢或權力變遷:
其一,在全球不確定性加劇(關稅、材料漲價、地緣政治、政策變化)背景下,整車廠商傾向把風險更多下注到供應商身上。
其二,在汽車向電動化、軟件化、智能化轉型過程中,主機廠(OEM)追求對關鍵技術、原材料、電池、芯片等更強的控制權限,因此對供應商的壓榨或控制條款可能上升。

不同于中國特色的主零關系
從短期來看,車企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應對市場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增強自身的財務穩定性。
但從長期來看,如果供應商因此對車企產生不滿,可能會影響到雙方的合作關系,導致供應商在產品質量、交付及時性等方面出現問題,進而影響到通用汽車的生產和銷售。
![]()
此外,這種暗中加入新條款的做法也可能會損害車企的聲譽,使其在供應商和市場中面臨信任危機。汽車產業鏈中,信任是關鍵資產,擅自插入重大條款可能傷害合作關系,對長期創新、成本改善、共同研發意愿帶來不良影響。
律師們普遍建議客戶拒絕車企的合同修改要求。
目前尚不清楚通用汽車將如何應對該條款引發的反對聲音。歷史上,通用曾在其通用合同條款中加入一些讓供應商承擔“無限期保修責任”的條款,后來因供應商和行業協會批評,部分條款被撤回或修改。
盡管如此,在原材料價格上漲、通脹壓力、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大環境下,供應商如果無法承受,車企最終可能還是得承擔一部分壓力或者承受供應中斷風險。
《汽車商業評論》認為,這同中國內卷情形下的主零關系完全不同,這里的零部件供應商每年至少被迫降價10%,更不要說那漫長的賬期了,哪里輪得上保持原來的價格,而且還是長期合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