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一鳴零食與零食很忙合并后,新集團命名為鳴鳴很忙。
近日,這個新品牌再傳擴張消息。
據《新快報》9月9日報道,經弗若斯特沙利文認證,鳴鳴很忙全國門店近日突破2萬家,成為國內首個跨過這一規模門檻的休閑零食連鎖品牌。
如今,零食加盟店已經在全國各個角落落地開花。
![]()
數字高歌猛進,現實卻在塌陷。
一位某零食品牌加盟商在鏡頭前強笑著試吃辣條、直播賣禮盒,只為多賣出一單。
他去年砸下70萬加盟某零食品牌,元旦開業首月日銷沖到8000元,一度以為這生意能穩。可春節后客流斷崖下跌,日營業額只剩2000,連店員工資都發不出。
一年下來虧掉20多萬,他不敢告訴家人,只說“生意還行”。
他不是孤例。
在縣城,沒有股票賬戶、不懂基金定投的他們,手里的錢要么存銀行吃利息,要么攥在手里怕貶值。
開一家掛著知名品牌招牌的加盟店,是他們能想到的最穩妥的投資方式。
以為掛上品牌,就能給孩子攢夠學費、讓老人安心養老,結果卻發現,自己燒掉的每一分錢,都在為別人的上市故事添柴加火。
![]()
這場由品牌主導的“開店運動”,正在吞噬的,不只是門店利潤,更是縣城中產家庭的積蓄。
在一個常住人口80萬的縣城,800米范圍內密集開設了3家趙某鳴零食店,最近兩家相距不足300米。
而上猶縣,人口僅28萬,零食加盟門店卻已有7家,平均每4萬居民就有一家。
![]()
這不是填補空白,而是貼身肉搏。
部分門店日流水已跌破3000元,連基本運營都難以為繼,可新店仍在持續開業。
品牌不在乎誰在虧錢,只在乎誰還能交得起加盟費。
對它們而言,每一家新店,都只是融資故事里的一個數字;
對加盟商而言,卻是拿婚房首付、打工十年的積蓄換來的最后一搏。
![]()
南昌縣的戰況更為激烈。
趙某鳴在2024年9月至2025年9月間,新開4家店,最密集時一個月連開3家;
零食忙更猛,僅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上半年,就落地超30家新店,覆蓋城區與鄉鎮。
品牌的擴張策略清晰可見:在已有門店基礎上不斷扎堆,用密度換規模。
58同城數據顯示,南昌縣已有5家零食加盟門店掛牌轉讓,包含各大一線品牌,甚至有上市公司旗下的門店。
還有些門店呈現“短命”特征:一家零食加盟店2023年10月開業,2024年中閉店;另一家2025年3月新開,7月即掛牌轉讓。
一邊是品牌高調宣布“萬店達成”,敲響融資鐘聲;一邊是縣城老街,悄然貼出“旺鋪招租”,店主默默退場。
![]()
在這場貼身肉搏的擴張中,最直接的承受者,是那些押上畢生積蓄的縣城中產。
在不少縣城的主干道上,蜜雪冰城、瑞幸、各種零食加盟店并列而立,同品牌門店隔街相望。
那些曾以為掛上招牌就能穩住生活的返鄉青年、寶媽、90后,如今卻發現:
客流被不斷分流,促銷越打越狠,回本周期越來越長。
他們投進去的,是全家的積蓄;換回來的,是一場被設計好的內卷。
![]()
對許多縣城中產來說,加盟一家連鎖店,是一次孤注一擲的資產配置。
而品牌方的招商話術,正是沖著這種“投資焦慮”精準設計的。
“回本周期短”“單店模型已驗證”“總部全程扶持”,品牌在宣傳時用這些看似專業的表述,不斷強化一個暗示:這不是冒險,而是一筆穩賺的買賣。
更有甚者,一些“快招公司”打著知名品牌的旗號,專挑信息閉塞的縣城下手。
![]()
一位22歲的大學畢業生想在山東縣城開石鍋拌飯店,本打算加盟“某村拌飯”,卻接到一個自稱“升級版”的電話:“運營模式一樣,加盟費只要6萬。”
比正牌便宜近50%,還承諾“總部選址、保證人流”。
他心動了。
對方派人到縣城轉了一圈,選定一處偏僻鋪面,并承諾:“一天賣1000塊沒問題。”
他掏出父母給的15.26萬元,付了加盟費、租金、轉讓費、裝修款……
可店還沒開張,品牌方就徹底失聯。
這類“李鬼”品牌,正是加盟陷阱的重災區。
![]()
它們不求長久經營,只求快速收割加盟費,然后換個名字,繼續行騙。
如果說“李鬼”品牌是明目張膽的詐騙,那么,在更廣泛的層面上,一種更具迷惑性的誤導正在社交媒體上蔓延。
而在抖音、小紅書上,算法正把“95后寶媽加盟奶茶月入8萬”“縣城開零食店一年買房”這類視頻,精準推送給搜索“創業”“副業”的年輕人。
這些由品牌方投放或早期加盟商拍攝的“成功學”,不違法,卻構成一場系統性誤導。
這些“成功學”視頻與模糊承諾,共同編織了一張誤導的大網。
你看到的“藍海”,是大網拋出的誘餌;
你簽下的合同,是大網收緊的繩索。
品牌方所謂的“區域保護”,往往只是口頭承諾,合同里卻寫得很模糊;
說好的“全程扶持”,開業三天后督導就消失;
就連“快速回本”,都是建立在“日銷8000”的理想模型上的,而現實是,連800都難做到。
![]()
更荒誕的是,有些早期加盟商,已從“受害者”變成“共謀者”。
在江西某縣城,一位早期加盟商從2021年起,以每3~4個月一家的速度,開出7家零食加盟店,店和店之間距離不足800米。
他曾坦言,2020年毛利還能到20%,到2022年底,已壓至18%。
如今,新的加盟商月純利更是只有1萬出頭,回本需要5年。
不是他們看不清游戲規則,而是當手里的錢只能投向街邊那塊招牌時,哪怕知道是坑,也要往下跳。
![]()
當品牌把2萬家門店寫進IPO招股書,為上市敲鐘做準備時,很少有人提起:
那些在縣城老街默默關燈的店鋪,那些退回老家繼續打工的“創業者”,那些被“升級品牌”收割的積蓄……
他們的失敗,是別人成功故事的底色。
這不是創業,而是一場明暗之間的轉移:普通人把積蓄投進街邊小店,品牌卻用這些錢講出一個“萬店神話”,換來融資與估值。
![]()
要講出這個神話,就必須快速擴張;要快速擴張,就必須放任扎堆、犧牲個體。
這不是能力問題,而是為了上市必須付出的代價;這更不是管理失控,而是商業模式的必然選擇。
規模比利潤重要,故事比真實重要,增長比存活重要。
多數人會輸,是這套模式下的必然結果。
但在這場游戲中,并非所有人都在蒙眼走路。
有少數“職業加盟商”把加盟當作風險投資,他們找合伙人分攤成本,只做地方首店,觀察品牌是否先“加密”再擴張,對他們而言,這是資產配置的一環。
但對更多普通人而言,這卻是押上身家性命后,注定被稀釋的回報。
![]()
縣城不需要20家零食店。
它需要的是真實的生活,是夫妻倆守著的小餐館,是凌晨四點開門的早餐鋪,是幾十年不換招牌的老店。
可現實卻是:品牌要規模,加盟商要翻身,房東要租金。
于是,縣城成了試驗場,普通人成了燃料。
有人靠加盟翻身,但更多人,只是完成了一場“自我獻祭”。
他們不是敗給市場,是敗給了一場被設計好的游戲。
真正的投資,本該帶來安心,而不是逼人賭上一切。
參考資料
1.新快報:《權威咨詢機構沙利文:鳴鳴很忙全國門店數已破2萬》
2.新周刊:《第一批縣城加盟商,開始閉店了》
3.鳳凰WEEKLY:《縣城中產的「破產三件套」,它排第一》
作者:木言兮
編輯:柳葉叨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