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生態的平衡,從來不是單向度的權利保護,而是買賣雙方、服務與被服務者之間健康的相互制約。
據媒體報道,一款A4至A3尺寸、材質堅硬的“巨型吊牌”正成為一些女裝電商店鋪的“標配”。這類吊牌直接懸掛于衣物外側,穿著時給人硌得慌的感覺,目的是防止消費者摘下吊牌穿出門后再退貨。
幾乎同時,X團在多個城市試點上線騎手評價用戶和屏蔽用戶功能,騎手在遇到辱罵、恐嚇威脅等場景時,可屏蔽顧客。
這兩件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卻共同揭示了數字經濟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的重要命題:權利平衡與相互尊重的經濟生態才是可持續的。
01
在“雙11”購物狂歡進入倒計時之際,社交平臺卻被這款“硬核裝備”強勢霸屏。這種巨型吊牌尺寸是常規吊牌的四五倍,上面印著“拆除不退不換”的警告語。
它們正成為一些女裝電商店鋪的“標配”,尤其是一些女裝電商店鋪。
有商家坦言,這是對部分顧客濫用“七天無理由退貨”的應對方案。個別消費者利用規則漏洞,買了衣服吊牌不摘,參加年會、特定場合拍照或者用作商業用途,衣服使命完成后,再退貨。
表面看衣服沒問題,但細看,留下的汗漬、污漬會導致無法二次銷售。
電商女裝行業的退貨率高得驚人。公開數據顯示,電商女裝平均退貨率50%至60%,直播帶貨達80%。甚至有商家表示,其店鋪的退貨率高達80%以上。
更令人痛心的是,還存在“以新退舊”、“批量租退”等情況。
一位女裝店主算過一筆賬,每件女裝退貨會造成約20至32元的綜合損耗,包括運費、商品折舊、倉儲及人工處理成本。這些成本最終要么轉嫁給消費者,要么壓垮商家。
![]()
02
與此同時,外賣騎手也迎來了一項小小卻重要的權利——能夠“拉黑”顧客了。
長期以來,由于消費者評價權重過高,外賣騎手幾乎喪失了說“不”的權利。面對各類評價——哪怕是惡意差評——他們往往只能“照單全收”。
拒絕服務、維護尊嚴,往往意味著個人評分和收入的雙重下滑。
X團此番操作,被視為具有某種風向標意義。此次對外賣騎手的“賦權”,背后有著很現實的考量,某種意義上是填補平臺系統層面權利失衡的必要之舉。
根據規則,騎手屏蔽用戶并非隨意使用,而是需上傳相關證據,確保拒絕行為有理有據。目前試點階段,每位騎手最多僅可屏蔽兩名用戶,并未開放無限“差評權”。
![]()
03
無論是商家應對“穿完即退”的巨型吊牌,還是騎手獲得的屏蔽不當用戶權,都指向同一個問題:當權利嚴重失衡時,整個經濟生態都會付出代價。
女裝行業的高退貨率不僅傷害商家,也損害消費者利益。商家為應對高退貨率,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
一方面,部分商家開始關閉運費險,試圖終止這場“退貨潮”;另一方面,預售期逐漸延長,從傳統的3-5天延長至15天甚至更久。
更嚴重的是,高退貨率導致商家利潤空間被嚴重壓縮。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某女裝網店在雙十一期間銷售額逼近1000萬,最終卻虧損60萬。
最終,這些成本要么轉嫁給消費者,要么導致商家倒閉。
同樣,在騎手與顧客的關系中,權利失衡也會導致系統性風險。當騎手面對顧客不合理的要求或辱罵時,在系統里缺乏有效的反制舉措和申訴渠道,只能被動接受。
這不僅影響騎手的工作體驗和職業尊嚴,長遠看也會降低服務質量。
![]()
04
無論是“七天無理由退貨”還是“僅退款”政策,初衷都是保護消費者權益,但在執行過程中卻被一些人濫用。
有商家反映,部分消費者利用平臺規則漏洞,穿著吊牌衫逛景區、拍完照就退;有人批量下單再集體退貨,讓“七天無理由”淪為“零成本白嫖”。
更離譜的是,有商家遇到消費者下單一年后來申請退款的情況。
騎手們也面臨著類似困境。有的用戶對騎手趾高氣揚,態度惡劣;有的讓騎手幫扔垃圾,幫帶煙檳榔,拒絕就動輒投訴;有的甚至騙霸王餐。
這些濫用規則的行為雖然只是少數,卻破壞了整個信任體系。
當信任被破壞,商家和平臺就不得不采取防御性措施。巨型吊牌就是這種信任破裂的產物,它增加了正常消費者的購物成本,降低了消費體驗。
![]()
05
巨型吊牌和騎手拉黑權看似是應對策略,其更深層意義在于推動權利平衡與相互尊重的新商業文明。
平臺需要在保護消費者權益和保障商家合法權益之間找到平衡點。“七天無理由退貨”不等于“七天無條件退貨”。平臺應該支持商家維權,打擊不良消費者。巨型服裝吊牌只是臨時舉措,畢竟也非常不環保。
提升用戶體驗與退貨政策并不沖突。無審核、“秒退款”,過于輕松的“甩鍋”只能讓兩方陷入內訌,適當調查和責任劃分才能彼此信服。
對于騎手與用戶的關系,也是如此。允許騎手“發聲”,在人文層面,是對勞動者平等話語權的確認。
平臺允許“反向差評”,也有助于在社會層面催生更多“騎手友好”的規則和氛圍,讓各方主體有商有量,形成既要高效率、也要人性化的數字生活方式。
06
有騎手評價屏蔽用戶功能時說:“這樣的功能,我不一定會用,但知道有這個鍵,心里就踏實。”這種踏實,源于勞動邊界得到尊重后的安全感。這對于一直被系統壓迫的騎手而言,太重要了。
同樣,商家推出巨型吊牌,也不是為了對抗消費者,而是為了守住經營的基本底線。
科技要“向善”,而科技向善的前提,是讓系統中弱勢一方的聲音能夠被聽見、被尊重。當雙方都有了說“不”的權利,真正的信任與平衡才會開始生長。
-----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