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開外賣,十家奶茶,八家都有“換0卡糖”的選項;刷個博主,她們po出的食譜中,代糖早就取代了白糖;就連跟朋友聚會,點瓶可樂都得下意識地問一句:“有沒有無糖的?”承認吧,你的生活,早已被無糖包圍!
我們心安理得地擁抱代糖,正是為了對抗那些顯而易見的身體衰老體征。但最近一項發表在《Neurology》[1]上的一篇研究卻表明:代糖,這個我們為了延緩“身體衰老”而做出的選擇,或許正在加速我們大腦的衰老……
![]()
![]()
致A疑云?
在無數的科普與健康指南中,糖被描繪成了加速衰老的“萬惡之源”,長胖、血糖飆升、皮膚變差,都跟它脫不了干系。可戒糖真的太痛苦了!于是,代糖就為消費者們提供了一種兩全其美的選擇。它能給你足足的甜味享受,卻幾乎不貢獻任何熱量[2],讓你吃甜沒負擔。
根據來源和結構,代糖家族主要分為三派: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安賽蜜、糖精、三氯蔗糖),糖醇(木糖醇、山梨糖醇、赤蘚糖醇)以及天然甜味劑(甜菊糖苷、羅漢果苷)。
看起來是完美的“甜蜜替代品”,但有關代糖安全性的科學爭論,其實已持續了半個世紀之久。一個標志性的早期發現是在1977年的一篇初步研究報告:攝入超高劑量糖精的雄性大鼠,患膀胱A的風險明顯增加[3]。
![]()
圖注:飼喂5%糖精的雄性大鼠出現了4例良性和8例惡性膀胱腫瘤
這一發現馬上引起了科學界與公眾的廣泛關注。基于這些動物實驗的初步實錘,“糖精可能致A”的觀點立馬傳得沸沸揚揚。監管機構的反應也很快,同年,美國國會就火速通過了《糖精研究與標簽法案》[4],強制要求所有含糖精的食品必須加上警告標簽:本品可能對健康有害。
![]()
圖注:美國《糖精研究與標簽法案》(1977年)的摘要,該法案強制要求在含糖精產品上加注健康風險警告
不過在隨后的二十年間,科學家們繼續深挖,發現了兩個問題:一是喂給大鼠的糖精量,要是換算至人類,相當于一個成年人每天要喝下數百罐無糖汽水,這在現實生活中……除非你是水牛轉世,不然完全不可能達到。
![]()
其二,糖精致A這事兒,還特別“挑人”,或者說“挑鼠”[5]!該過程僅在雄性大鼠身上才有效,因其尿液特有的高pH、高蛋白和高鈣磷酸鹽環境,會促使糖精形成微小晶體,這些晶體通過長期物理刺激損傷膀胱,最終誘發A癥。
![]()
圖注:從一只喂食了高劑量(7.5%)糖精鈉的大鼠尿液中發現的沉淀物
有了確鑿無疑的科學證據作為支撐,監管機構也開始重新評估并調整其立場。2000年,美國國家毒理學計劃 (NTP) 基于充分的證據,正式將糖精從其“已知或合理預期的人類致A物”名單中移除[6]。
![]()
圖注:NTP官方報告的關鍵證據截圖,內容表明,導致大鼠患A的機制在人類身上不適用
科學界與監管機構達成共識:在每日可接受攝入量(ADI)[7]內,以糖精、阿斯巴甜、安賽蜜為代表的第一代人工甜味劑,對人類沒有已知的致A風險。
![]()
至此,代糖似乎贏得了全面的勝利。然而,正當人們享受著無負擔的甜味時,事情開始變得不簡單了。
2014年,來自《Nature》的一篇研究發現[8]:當小鼠喝了含有糖精、三氯蔗糖和阿斯巴甜的水后,其腸道菌群結構發生了明顯改變,這種失調直接導致了小鼠出現了葡萄糖不耐受,身體處理血糖的能力變差(2型糖尿病的重要前兆)。
![]()
圖注:與對照組(黑/灰色)相比,攝入人工甜味劑(藍色)的小鼠血糖更高,并且其腸道菌群結構(藍色三角)與正常狀態(黑色符號)發生了巨大變化
所以,代糖能通過與我們腸道內的數萬億微生物互動,從而間接影響我們的新陳代謝健康。但這還不是全部,就像開頭所說,不僅是腸道這么簡單,你的大腦也會因此受到牽連。
![]()
無糖的代價
通過對超過12000名成年人長達8年的跟蹤隨訪,科學家們發現,長期且大量的代糖攝入,與整體認知功能的加速衰退顯著相關。攝入最多甜味劑的人,其認知衰退速度比攝入最少的人快了62%(相當于讓大腦額外老化了1.6年)。
![]()
圖注:低攝入量的實線(1)坡度最為平緩,而高攝入量的虛線(3)則最為陡峭
具體到認知功能上,下降最為明顯有兩個方面:記憶力、語言流暢性(指的是我們快速、準確地從大腦中找詞的能力),與最低攝入組(1)相比,最高攝入組(3)的語言流暢性下降速度快了173%!
![]()
圖注:以后要是經常感覺自己詞不達意或反應慢了半拍,可得想想是不是代糖吃多了
并且,這種代糖與認知衰退的負面關聯,直接挑戰了“認知衰退是老年病’的傳統觀念”,它們在60歲以下的參與者身上表現的尤為強烈。此外,在糖尿病患者中,高代糖攝入與記憶力和整體認知能力的加速衰退表現出更強的關聯性。
![]()
圖注:無論是整體攝入量(上)還是具體到阿斯巴甜、糖精等多種代糖(下),糖尿病組的負面影響(圖中圓點偏離中心虛線的距離)都大于左側的無糖尿病組
這也意味著,對于這兩個本應更加關注健康的群體而言,代糖這個看似安全的選擇,其背后隱藏的認知風險或許遠超他們的想象。
最后該研究還評估了市面上幾種常見代糖的具體影響。所選的7種代糖中,除了天然存在的塔格糖(tagatose)幸免于難外,其余6種(阿斯巴甜、糖精、安賽蜜、赤蘚糖醇、山梨糖醇和木糖醇)均與不同維度的認知能力下降有著不小的關系。
![]()
圖注:絕大多數甜味劑對應的圓點都落在了代表負面影響的“0”刻度左側
![]()
抗衰的終點,不是無糖
雖然本文并未揭示背后的因果機制,但科學家們結合現有科學證據,也推測出了一個方向:腸腦軸(Gut-Brain Axis)。通過它,數萬億的腸道微生物能夠經由神經、免疫、內分泌和代謝等關鍵通路,與大腦進行信息交換,從而影響大腦的各種功能。
因此,一個合理的推論是,當攝入的代糖改變甚至重塑了腸道菌群時,這些微生物就可能會產生異常的代謝產物,這些信號分子繼而進入血液循環,穿過血腦屏障,對我們大腦的功能(如神經可塑性、神經Y癥水平)造成潛在的負面影響。
![]()
圖注:除此之外,對于像阿斯巴甜這樣的代糖,還可以直接通過毒性作用和興奮性毒性,共同導致神經Y癥,損害大腦功能[9]
不過還得承認,雖然研究發現了“關聯”,但不能等同于因果,畢竟我們還得考慮其他混雜因素。比如長期大量消費代糖的人,是否本身就存在其他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如偏愛超加工食品、缺乏運動等)。
更進一步地說,這項研究真正帶來的警示,或許不是糖本身,而是我們對極致甜味的依賴,這恰恰是許多加速衰老飲食模式的根源。我們的味蕾被現代食品工業訓練得越來越重口味,以至于漸漸忘記了食物本身的味道。而代糖則利用了我們對健康的渴望,讓我們誤以為找到了健康的捷徑。
![]()
所以,面對無處不在的代糖產品,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更全面的健康飲食觀,化繁為簡,回歸天然。嘗試將你的飲食重心,轉移到那些天然、完整食物上——新鮮的蔬菜、水果、全谷物、優質蛋白質和健康的脂肪,這才是延緩衰老,保持長期活力的秘訣~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