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32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5分鐘
![]()
最近走在中小學的走廊里,偶爾會聽到學生湊在一起小聲嘀咕:“他要是再管我,我就打電話舉報”;家長群里,也總有人暗戳戳地說“不行就找教育局,一舉報一個準”。
曾經用于監督違規行為的“舉報”,如今漸漸變了味,成了校園里的流行語,甚至成了一些人手里的“武器”。
可這樣的“流行”,到底是在守護教育,還是在一點點摧毀它?
1
“舉報”變味:
從監督利器到日常鬧劇
誰也不會否認,教育需要監督。
有償補課、食堂衛生差、教師體罰變現體罰學生、違規訂教輔資料——這些真正損害學生權益的事,就該被舉報,被查處,被糾正。
網上報道有某市學校老師私下組織補課收費,家長舉報后,教育部門迅速調查處理,不僅退還了費用,還對老師進行了處分,那時候的“舉報”,是給學生和家長的“定心丸”,是教育公平的“守護者”。
可現在的很多舉報,早已脫離了“監督”的本義,演變成了一場場荒唐的鬧劇。
張老師是一所初中的班主任,上周剛經歷了一場“舉報風波”。
班里排座位時,一位家長找到她,要求把孩子調到前兩排,理由是“孩子坐在后面聽不清”。
可那個孩子身高1米8,比班里大多數同學都高,張老師耐心解釋:“您家孩子坐在前面,會擋住后排同學看黑板,我按身高和視力排座位,就是想盡量公平。”
話還沒說完,家長臉色就沉了:“我不管別人,我孩子必須往前調。”
張老師沒答應,結果第二天一上班,就被校長叫到了辦公室——教育局接到舉報,說她“排座位不公,歧視學生”。
更讓老師無奈的是課堂上的小事。
李老師教語文,上周上課發現一個學生趴在桌上睡覺,她走過去輕輕叫醒,說了句“上課要認真聽,不然跟不上進度”。
沒想到當天下午,家長就帶著孩子找到學校,說李老師“當眾侮辱孩子,傷了自尊心”,還直接舉報到了12345,要求“處分老師”。
李老師委屈又無奈:“我只是提醒他上課別睡覺,怎么就成了‘侮辱’?”
就連體育老師也逃不過。
王老師負責小學四到六年級的體育課,上個月有學生跟家長說“體育課跑步太累,還得站隊”,家長直接舉報,要求“體育課取消跑步,讓學生自由活動”;沒過多久,又有學生舉報他“不舉辦運動會”,可學校的運動會本就安排在秋季學期末,王老師拿著教學計劃解釋,得到的回復卻是“先穩住家長和學生,別再引發輿情”。
這些荒唐的舉報,漸漸成了校園里的“常態”。
學生嘴里的“我要舉報”,不再是對違規行為的不滿,反而成了逃避管教、發泄情緒的口頭禪;家長手里的“舉報電話”,也不再是維護權益的工具,變成了滿足個人要求的“殺手锏”。
2
為何舉報能“濫用”?
誰給了“軟柿子”標簽
看著這些荒唐的案例,我們難免會問:為什么一句“舉報”,就能讓學校和老師如此被動?
為什么有些家長和學生,會覺得“舉報”是百試百靈的辦法?
答案從校長們的大會發言里可見端倪。
幾乎每個中小學的校長,都會在教職工大會上強調:“教學成績差一點沒關系,大不了再補;但要是出了安全事故,或者引發了輿情,誰都擔不起責任——輕則批評,重則處分追責。”
這句話,成了很多老師的“緊箍咒”。
不是老師不想管,而是不敢管。
上級部門對“輿情”的高度敏感,讓學校成了“驚弓之鳥”。
只要接到舉報,不管事情真假、輕重,首先要做的就是“平息事態”——批評老師、安撫家長,哪怕老師沒有錯,也要先“認錯”。
就像張老師排座位被舉報后,校長跟她說:“別跟家長爭,先道歉,不然教育局那邊不好交代。”
這種“不問對錯先壓老師”的處理方式,漸漸給家長和學生傳遞了一個信號:學校和老師就是“軟柿子”,只要舉報,就能達到目的。
更讓人心寒的是,誣陷舉報幾乎沒有代價。
就算最后查清楚老師沒有錯,舉報的家長和學生也不會受到任何批評或提醒,仿佛“舉報”只是一場沒有后果的“游戲”。
有位老師說,她班里有個學生,每天都拿著電話手表玩,還跟同學炫耀:“我昨天又打舉報電話了,就想看看老師著急的樣子。”
孩子或許不懂“舉報”的重量,可家長該懂;可有些家長不僅不引導,反而默許甚至鼓勵——只要能滿足自己的要求,哪管是不是冤枉了老師,是不是擾亂了校園秩序。
就這樣,“舉報”成了一場惡性循環:上級怕輿情,學校壓老師,老師不敢管,家長學生覺得“舉報有用”,于是更多人濫用舉報——最后,受傷的是整個教育生態。
3
師道尊嚴漸失:
當教育淪為“輿情避險”
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是“傳道授業解惑”,是老師用自己的言行,教學生做人、做事,教學生知識和道理。
可現在,很多老師連“管學生”的勇氣都沒有了。
以前,學生上課說話,老師會提醒;作業沒完成,老師會批評;欺負同學,老師會教育。
可現在,不少老師學會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學生上課睡覺,假裝沒看見,怕被舉報“侮辱學生”;學生不寫作業,不敢催,怕被說“給學生壓力”;甚至學生欺負同學,也只敢輕輕勸兩句,怕被家長找上門“說體罰”。
一位有二十年教齡的老教師感慨:“以前學生見了老師會問好,會愿意跟老師說心里話;現在有些學生見了老師就躲,甚至敢跟老師頂嘴,因為他們知道,只要說一句‘我要舉報’,老師就不敢怎么樣。”
師道尊嚴,不是老師要“高人一等”,而是學生對老師的尊重,是老師敢于管教的底氣。
古人說“親其師,信其道”,如果學生不尊重老師,甚至把舉報老師當樂子,怎么會聽老師的話,怎么會接受老師教的道理?
更可怕的是,當教育的首要任務變成“安全穩定”“輿情監控”,教學和育人就被放在了次要位置。
有老師說,現在備課的時候,首先想的不是“怎么把知識點講清楚”,而是“這個內容會不會讓學生不滿意”“這個要求會不會引發家長舉報”;學校安排活動,首先考慮的不是“能不能鍛煉學生”,而是“有沒有安全風險”“會不會有人舉報”。
這樣的教育,就像被捆住了手腳的人,怎么能教出有擔當、有規矩、有知識的學生?
4
誰在為鬧劇買單?
最終代價落向何方
有人說,舉報老師、舉報學校,最多就是讓老師受點委屈,讓學校多費點勁,能有多大影響?
可事實上,這場“舉報鬧劇”的最終買單者,是學生,是家長自己。
當老師不敢管學生,學生失去的是規則意識。
上課可以睡覺,作業可以不寫,欺負同學不用承擔后果——這些壞習慣一旦養成,到了社會上,誰還會像老師一樣“忍讓”?
到時候,吃虧的還是學生自己。
當老師不敢教“道理”,學生失去的是正確的價值觀。
老師不敢批評錯誤,不敢引導是非,學生就會覺得“只要我不高興,就能舉報別人”“只要我想,就能打破規則”——這樣的孩子,怎么能學會尊重他人、承擔責任?
當教育淪為“輿情避險”,學生失去的是真正的成長機會。
體育課不敢跑步,怕累;運動會不敢舉辦,怕有風險;實踐活動不敢組織,怕出意外——這些本可以鍛煉學生體質、培養學生能力的機會,都被“舉報”和“輿情”嚇退了,學生只能在“溫室”里長大,怎么能應對未來的風雨?
家長以為“舉報”能為孩子爭取利益,可實際上,他們是在親手毀掉孩子的教育環境。
沒有了敢管的老師,沒有了正常的教學秩序,沒有了健康的校園氛圍,孩子能學到什么?能成長為什么樣的人?
說到底,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刀切”的輿情管控,也不是把舉報當武器的對立,而是讓“監督”回歸本義——舉報該舉報的違規行為,保護該保護的師生權益;讓“教育”回歸本質——老師敢教,學生愿學,家長肯信。
只有這樣,校園才能變回真正的“育人之地”,而不是“舉報鬧劇”的舞臺。
當有一天,學生不再把“舉報老師”掛在嘴邊,老師不再因為“怕輿情”而不敢管教,家長不再把“舉報”當捷徑——那時候的教育,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教育,才是能讓孩子健康成長的教育!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
中小學"十五五"時期發展規劃編制與學校高質量特色發展·專題八講
![]()
邀請函| 中小學課程建設與發展大會暨第三屆特色課程博覽會
![]()
關于舉辦2025第二屆中小學科學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教育研討會的通知
![]()
2025全國中小學班主任發展力高級研修班暨《班主任說》編委會遴選
作者|陳黎明
來源|黎明在線520
編輯|智庫君
說明|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