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月談評論員艾福梅
課后服務是教育部為破解“三點半難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推出的民生工程。自全面實施以來,其在方便學生接送、減輕作業負擔、拓展學生興趣等方面成效顯著,贏得社會認可。
然而,與好評相伴的,有不絕于耳的吐槽甚至反對之聲。本是利民之舉,為何會陷入眾口難調的困境?課后服務怎樣才能真正實現“叫好又叫座”?
解難題促成長
對于眾多雙職工家庭而言,孩子早早放學、家長仍在上班是非常現實的尷尬。為銜接家長接送時間,在“雙減”背景下,教育部于2021年在全國推行課后服務“5+2”模式,即學校每周5天開展課后服務,每天至少2小時,結束時間與當地正常下班時間相銜接。
“以前經常看到單位的同事為家里誰能去接孩子發愁,要么靠老人,要么就送課外托管班。”銀川市民張曉說,“學校提供課后服務,就解決了雙職工家庭接送不便的問題,省了很多事。”
在近期半月談融合報道欄目“校園話題”推出的文章中,也有不少網民表達了自己對課后服務的認可。北京網民“@LM”說,課后服務讓老人“能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困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幫忙接送孩子,間接減少很多家庭矛盾”。
除了接送便利,課后服務還承擔了學業輔導與素質拓展的功能。目前,各地課后服務大多分為兩部分:基本托管,由教師指導學生完成作業、答疑解惑;素質拓展,開展文藝、體育、科技類活動。
![]()
參加棒球社團的學生在練習棒球
這對于家庭教育相對薄弱的地區尤為重要。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柳泉鄉中心學校校長丁玉才告訴半月談記者,學校老師主要利用課后服務時間為學生進行語文、數學、英語學科的“答疑解惑”。“農村孩子基礎薄弱,回到家里家長也使不上勁。”
半月談記者從寧夏銀川市一所小學的延時服務選課公告中看到,學校分低段和高段為不同年級學生提供趣味編程、科學探究、3D打印、模擬飛行等30多門課程,選擇面很廣。一些非遺項目,如戲曲、炕圍畫等,也通過課后服務走進校園。這些多樣化的興趣課,為學生提供了強勁的助力。北京市一所小學的延時課表則偏重各種戶外體育鍛煉。該校家長表示,這類課后服務彌補了小學生戶外運動不足的缺憾,既能預防近視,又能強健體魄,很受歡迎。
“增時又增負”
有人點贊叫好,也有人呼吁取消。在后者眼中,原本旨在“減負”的政策,已經在執行中“走了樣”,異化為“增時又增負”的雞肋。
——收費標準惹吐槽。各地課后服務收費標準不一,從免費到一學期近千元不等,雖遠低于校外托管,但仍有家長認為這讓免費義務教育“打了折扣”。
——自愿參加遭質疑。課后服務本為“減負”,卻因老師常在此時講評作業或上新課,使得未參加的孩子面臨知識脫節風險。這種潛在的向教學內容傾斜,疊加“全班都參加,就你不參加”的壓力,共同捆綁了家長的選擇。
——作業多,戶外活動少。許多家長對課后服務的核心訴求,是孩子能在學校完成作業并有一定的戶外活動時間。但由于作業多、場地有限、課后服務老師講評作業等原因,孩子戶外活動不足。更令家長困擾的是,部分學生回家后仍有大量作業要寫,以致睡眠和自由活動時間被嚴重擠壓。
網民“@Yan”說:“延時課寫延時課的作業,放學后回家還要寫家庭作業,偶爾還要上一兩節興趣課,根本沒時間玩。”
——時間銜接依然存在問題。盡管政策要求與下班時間銜接,但在一些地方,課后服務結束時間與家長下班時間仍存在“時間差”,未能完全解決核心群體的接送難題。
推動課后服務從“有”到“優”
半月談記者采訪了解到,課后服務出現諸多問題,其根源在于政策理想與現實執行間的復雜落差。
一方面,政策將課后服務主要定位為“解決接送難”和“減輕作業負擔”,但用一個統一的時間段和模式去滿足不同家庭千差萬別的需求,如家長是否為雙職工,是否有老人幫帶,對素質拓展有無較高要求等,必然眾口難調。
另一方面,開展高質量的素質拓展,需要專業的音、體、美、科技教師和充足的場地、器材。現實中,對大多數學校來說,原有的師資和設施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即便課后服務可以收費,但標準較低且用途受限,無法大規模引入校外專業力量,導致教師負擔重,服務內容單一。
更為重要的是,學校和教師依然面臨學生的學業成績壓力。這種壓力不自覺地向課后服務滲透,使其異化為“變相補課”或“集體作業課”。
![]()
小學生在課后服務興趣社團練習機器人操作
2023年底,針對課后服務實施過程中出現的一些不規范行為,教育部辦公廳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規范義務教育課后服務有關工作的通知》,提出“五個嚴禁”,以提高課后服務水平和質量。
事實上,半月談記者在采訪中也看到一些學校切實將選擇權交給家長,并通過引進社會力量提升興趣培訓的專業性和系統性。有小學生家長李偉告訴半月談記者,其孩子班級的課后服務選擇靈活,有不上、上一節或上兩節等多種選擇,家長滿意度較高。
業內人士認為,政策層面需提供彈性選擇,推行階梯式放學政策與差異化收費,真正匹配家長下班時間;學校層面要進一步豐富內容,引入社會專業資源,建立“作業輔導+興趣社團”的多元模式,既減輕教師負擔,也能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家長層面需合理預期,理解課后服務是普惠性、保底性的公共服務,難以實現完全個性化,同時有專業特長的家長也可以參與到課后服務中,豐富課程資源。
來源:《半月談》2025年第20期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