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的月光,是穿越千年的信使
當桂香漫過城墻,圓月懸于盛世屋檐
古人以文字為舟,寄托思念
陜西保利深諳這份東方情愫
攜手西安碑林博物館
打造「月滿長安,印刻團圓」匠心文創禮盒
獻上一枚跨越千年的中秋之禮
![]()
西安碑林博物館、中國石刻精品和書法藝術的殿堂,收藏著眾多書法名碑,每一方碑石都是歷史的刻痕、文化的瑰寶。顏真卿的雄渾大氣、柳公權的骨力勁健、張旭的狂放不羈……諸家名作匯聚,今年5月西安碑林博物館展覽陳列以嶄新的面貌和多元的展示全新亮相,向觀眾展現碑石文化的博大精深。
![]()
![]()
![]()
示意圖
館藏《開成石經》這部石經由114通石碑組成,刻有《周易》《尚書》《詩經》《周禮》等十二部儒家經典,共計650252字。被譽為“文獻淵藪,石質書庫”,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在雕版印刷術尚不發達的唐代,它成為學子們校勘經典的官方標準。
![]()
示意圖
中秋節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又稱“仲秋”,于唐代發展為固定節日。西安碑林博物館《開成石經》之《禮記?月令》中的“仲秋”,有關于中秋的記載。陜西保利擷取碑林翰墨之韻,化作方寸印信,將這一跨越千年的文化符號,融入當代的中秋祝福。
![]()
——西安碑林博物館館藏《開成石經》中關于“中秋”的記載
![]()
方寸之間,匠心永恒。非遺篆刻這門傳承千年的指尖藝術,是書法筆意、章法布局與刀法氣韻的完美融合。匠人運刀如筆,于金石之上傾注深厚心意,布局見章法,刀落有神韻,每一道線條皆凝聚匠人的專注與靈思。
這份源自方寸的匠心獨運與技藝精髓,正是陜西保利一磚一瓦,刻寫“質愛”精神的生動映照。
![]()
示意圖
從選址規劃到建筑設計,從園林景觀到細節打造,每一環節都凝聚著保利對品質的執著追求。陜西保利傳承質愛建造品質及匠人精神,同時將匠心凝結為「月滿長安,印刻團圓」禮盒,讓建筑的匠心,以另一種形式觸手可及。
![]()
![]()
![]()
![]()
保利·天瑞實景圖
印章“仲秋”二字,取自《開成石經》中的《禮記?月令》,承載千年的文化沉淀。印章側面“一年逢好夜,萬里見明時”、“人間系情事,何處不相思”兩句詩句來自唐代詩人張祜的《中秋月》,將皎月相思、秋夜雅懷,寄存于印章之上;字體選取自王羲之、顏真卿等書法家原字,集字成印,承古啟今。將長安之厚重,中秋之惦念凝于方寸之間。
![]()
設計圖
![]()
假期期間,陜西保利攜手西安碑林博物館,于承襲唐風匠造精神、復刻長安風骨的保利·天瑞項目案場,開啟一場文化盛宴。
![]()
將碑林博物館的傳統碑刻文化與項目唐韻生活場景巧妙融合,那 些被鐫刻的千年文脈,通過拓本承古傳今,展現中華書法藝術。書圣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爭座位帖》、唐代草書大家張旭《肚痛帖》等十件碑拓,帶著歲月沉淀的厚重質感。
![]()
示意圖
![]()
保利邀請碑林博物館專業傳習拓印師與講解老師親臨,傳習拓印師將帶領大家了解拓印技藝的歷史、材料、步驟等專業指導,輔助體驗者完成專屬拓片制作;講解老師娓娓道來碑刻背后的歷史故事,在唐風立體山水間與當代生活產生深度共鳴。
![]()
示意圖
刀鋒落石,篆刻《開成石經》里的文化底蘊。
墨染素紙,拓印長安千年厚重文脈。
在保利·天瑞的唐韻光影里,歷史已悄然走入當下。陜西保利,以質愛匠心,打磨這一枚中秋印記之禮。
月滿長安時,愿這枚小印,為您開啟一場關于團圓、文化與傳承的中秋之旅。這個假期,讓我們相聚長安,共賞明月,共刻心印,讓千年文脈與當代生活,在此刻美好共鳴。
![]()
設計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