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
汪毅夫筆下的風獅爺
文 / 林鴻東
何為風獅爺?
晚間翻閱謝重光、楊彥杰、汪毅夫三位學者合著的《金門史稿》,我特意找到汪毅夫執筆的第九章“民間信仰與民間習俗”中的第一節——“自然災害的歷史記錄與民間信仰的特異情節”。
汪毅夫在文中指出,風災是金門最常遭遇的自然災害。由于金門四面環海,缺乏高山屏障,加之地勢多丘陵,“東北風三時不絕,颶風所發,甚于內地”。明代洪受在《滄海紀遺》中記載,風沙常毀壞農田,颶風則威脅漁業。文中提到:“論至艱苦者,惟十八都為甚……此都遍地飛沙積壓,下戶之民,無尺寸之田地者,十有八九,生計專賴于漁。”風沙之烈,甚至能埋沒民居村落。清道光年間所修《金門志》也記載:“隆冬海風飆發,飛沙滾塵”,海濱村落常因沙積而“夜宿房廬,旦已閉塞”,居民需“辟除之,始得出入”。后壟、李洋等村就因風沙侵逼而遷址。昔日金門居民甚至“以布裹頭,雖盛夏不輟”,只為抵御風沙。
正因風害嚴重,汪毅夫引用了1991年增修、1992年出版的《金門縣志》中一段著名的記載,描述當地特有的“風獅爺”:“浯地苦風,村落多在藏風處。其當風路口,每見有石刻巨獸,作狻猊張口人立狀,俗稱風獅,云可擋風。”文中進一步指出,有些村落因風災被迫遷移,如李洋、西洪等地逐漸荒蕪。風獅被奉為“鎮制風煞之神”,例如后浦節孝坊外的一座風獅,“髹漆斑斕,俗傳因其張口受日月精華,云有靈異”,居民甚至在中秋節以酒果祭拜,稱之為“祝獅王千秋”。
汪毅夫認為,正是由于金門長期飽受風災之苦,民間才逐漸形成了專門鎮制風煞的“風獅”信仰,即俗稱的“風獅爺”。他總結風獅爺信仰具有三大特征:一是以防御風災、鎮制風煞為主要功能;二是具備神性與神格,不同于一般的辟邪物;三是造型定型為“張口、人立”的狻猊形象。
汪毅夫先生為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其文章中關于風獅爺的說法值得重視。
LOOKERS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歡迎關注鷺客社,投稿聯系微信號:DONGE110
本篇圖文均為原創,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歡迎轉發、群發給你的朋友,歡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撰寫論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轉載,請通過公眾號后臺申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