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市場星報)
![]()
![]()
![]()
![]()
![]()
![]()
![]()
![]()
![]()
深秋的大別山腹地霍山,層林盡染,生機勃勃。11月3日至6日,備受矚目的“群山交響 文心激蕩”第四屆迎駕文學筆會在這片人文薈萃的土地上精彩舉行。陳彥、梁曉聲、徐貴祥、潘凱雄、劉醒龍、葉兆言、賈夢瑋、謝有順、蔣勝男、季宇、許春樵、陳先發等十余位文學名家與部分安徽青年作家,開展了文學名家走進鄉鎮校園暖心互動、與基層文學愛好者和寫作者面對面交流、打卡“新中國第一大壩——佛子嶺大壩”、與安徽青年作家深度“對話”等活動,為安徽青年文學人才創作“問診把脈”,為安徽新時代文學事業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不僅彰顯了文學關注現實、回饋社會的擔當,也體現了名家們提攜后學、滋養文脈的深情。
名家進校園:播撒閱讀種子,點燃文學星火
筆會首日,最引人注目的亮點莫過于文學名家們深入基層教育的暖心之舉。在佛子嶺中心學校,平日里只能在課本和書籍扉頁上看到的名字,化作了眼前親切的身影。陳彥、梁曉聲等名家為學生們深情寄語。他們以自身的成長與創作經歷,殷切勉勵青少年們要“常閱讀、讀好書”。
一位參與活動的學生激動地表示:“以前覺得作家很遙遠,今天才發現他們這么親切。聽了他們的話,我更想好好讀書了,也希望將來能寫出打動人心的故事。”這場跨越年齡與閱歷的對話,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夢想的播種,文學的種子悄然根植于年輕的心田,靜待花開。
行走中汲取:感悟生態人文,激活創作靈感
除了與學子互動,名家們還沉浸式體驗了大別山地區的山水與人文景觀。他們走訪了被譽為“新中國第一壩”的佛子嶺水庫,感受水利工程的宏偉與先輩們的奮斗精神;漫步于獨具特色的春風小鎮,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在一個個精心設置的打卡地,作家們還與聞訊而來的當地讀者、文學愛好者及寫作者熱烈交流,欣然寄語并簽名留念,現場書香彌漫,情誼交融。
這場“行走的文學課”,讓作家們在皖西的綠水青山與深厚人文中,汲取最鮮活、最質樸的創作素材與靈感。霍山獨特的自然生態與歷史文化,以其原生態的魅力,為作家們的創作儲備注入了新的活力。
著名作家徐貴祥就在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大別山地區在革命年代是一片紅色熱土,在新中國成立后修建的水利工程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段歷史為文藝工作者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應當講好大別山的故事,講好新時代的故事。
薪火相傳:搭建高端平臺,鑄就文學品牌
迎駕文學筆會自2000年創辦以來,已成為比較有影響力的文壇活動。首屆筆會于2000年10月舉辦,由著名作家王蒙先生帶隊,魯彥周、鄧友梅、張賢亮等二十余位文壇大家匯聚安徽,奠定了筆會的深厚基石。此后,筆會薪火相傳,于2015年、2017年成功舉辦了第二屆和第三屆,蔣子龍、葉辛、張煒、韓少功、徐貴祥、蘇童、周梅森等眾多文學名家先后蒞臨,接續助力,已然成為連接全國文學名家與文學皖軍尤其是拓展青年作家文學視野、促進文學事業繁榮發展的重要橋梁和平臺。
本屆筆會,在安徽省文聯、六安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由安徽省作家協會、省網絡作家協會主辦。安徽省文聯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陳先發介紹,主辦本屆迎駕文學筆會的目的是用文學方式、用精品力作書寫時代之變、人民心聲,更深刻地反映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更好地接續打造和擦亮“迎駕文學筆會”這一特色品牌和交流平臺,同時也是為了鍛煉文學皖軍新人隊伍。本屆筆會內容豐富多彩,形式新穎多樣。
文學皖軍對話文學名家:拓寬青年寫作思路
第二天,筆會的“重頭戲”“文學皖軍對話中國文學名家專場”活動如期舉行。十余位國內文學名家與15名安徽青年作家代表圍坐一堂,圍繞文學創新與青年寫作,如何處理歷史與真實、如何突破個人局限把握時代、如何在網絡與多媒體時代自處、以及如何讓地域寫作獲得普遍共鳴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度對話。這場思想的交鋒,為安徽青年作家拓寬文學視野、樹立“大文學觀”注入強勁動力。
名家箴言:深扎生活沃土,勇闖文學殿堂
活動中,文學名家陳彥、梁曉聲、潘凱雄、劉醒龍、葉兆言、謝有順、蔣勝男、季宇、許春樵、陳先發分別分享創作心得。陳彥強調“深扎生活、大量閱讀經典”的重要性,指出技巧在創作最后“最不重要”;劉醒龍深情回顧安徽作為其文學“福地”的淵源,鼓勵青年作家在平常中發現不平常;葉兆言則直言青年作家“骨子里要有創新與突破精神”,激勵青年作家勇闖文學殿堂,爭得“自己的一間房”。
青年求索:叩問歷史真實,探尋地域超越
對話環節,青年作家們踴躍提問。針對合肥青年作家李前鋒關于歷史書寫中真實與藝術平衡的困惑,葉兆言主張寫作要“不顧一切”,從“我”出發,摒棄過多羈絆。網絡作家童童請教網絡文學創作之道,潘凱雄肯定網絡文學新進展,同時提醒青年作家在創作中要堅守個性、警惕AI替代;蔣勝男則強調古今人性相通,“把人當人來寫”即可貫通時代。
青年作家夏群、米可等就地域文學超越、現實題材深化等話題繼續請教。劉醒龍回應地域寫作無需刻意,發揮最大主觀能量自顯特色;陳彥鼓勵青年作家洞穿自身天地,結合閱讀與思考,成就獨特書寫;梁曉聲以“操辦大餐”比喻創作,強調長期積累與耐心。
面對傳播格局巨變與人工智能浪潮,青年作家艾燈、陳少俠等提出寫作范式與生存空間的疑慮。陳先發倡導“群而不群”精神,在寫作中完成自我區分;謝有順堅持文學根本在于故事與人物;潘凱雄笑言創作應葆有“喜歡我又干不掉我”的自信。
時代回響:守正創新以應萬變,真誠書寫以立其身
整場對話妙句頻出,既有對創作本體的深刻洞察,也有對時代變革的敏銳回應。老師們眾口一詞地指向一個核心:真誠地面對自我,深刻地理解人性,并在此基礎之上,堅持不懈地寫下去。 這看似簡單,卻是應對所有復雜時代問題的根本之道。
陳先發告訴記者,通過這樣具有影響力的文學交流平臺,營造了比較濃厚的文學發展氛圍,增強了文學發展的活力。這場跨越代際的文學交流,不僅為“文學皖軍”成長提供養分,更展現文學界生生不息的蓬勃氣象。
部分文學名家題贈“寄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