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安晚報)
轉自:新安晚報
![]()
在5日舉行的文學名家與安徽青年作家座談中,著名文學評論家、中國作協小說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原副總裁潘凱雄結合自己接觸和了解的網絡文學現狀,對于不負責任的“網絡文學批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網絡文學是一個客觀的存在,而且是一個巨大的客觀存在。潘凱雄認為,因其巨大就帶來另外一個問題,“現在誰對網絡文學做一個整體的評價,我認為都是胡說八道。因為一個人能夠看到的網文作品,或者能夠讀到的網文作品,只是巨大存在的一個小小的角落。所以我們現在說網文取得多么偉大成就,或者說網文多么的令人不齒,我覺得都是有問題的。從做研究做學問的角度來說,這是我的一個基本判斷。之所以這么受歡迎,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當然也不一定歡迎的人越多就越好,這也是文學它自身的一個特點。”
“不管怎么說,網文是整個文學大家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有自己的位置,因為出現得比較晚,也算是文學大家庭的一個新生兒,但確實有很多讀者喜好。我覺得從研究者來說,網文本身是一個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我們現在這些研究,都是喜歡說大話,用大詞用大概念啊,要不就極盡贊美之能事,要不然就是一個不屑一顧的態度。”潘凱雄表示,當下對網絡文學的評價,仍然是一個新鮮的話題。“其實極盡夸張之能事的人,也沒認真地看幾部作品,能夠下決心看一個網絡作品是不容易的,動輒幾百萬字是吧?不屑的也沒有認真看過。”
因為一些網絡文學評審工作,逼著潘凱雄看了一些網絡文學作品。“寫作者本身來說,也比較任性一點。我想提醒一點的是,我們一直被這個所謂網絡啊,被數字化、人工智能裹挾,隔兩年就推出一個新東西。文學圈常常感到危機,覺得未來作家如何如何。網絡文學創作呢,也要想一想這些事情。AI能不能代替什么?我想局部是肯定能代替的,那代替不了的就是個性化的東西。道理很簡單,人工智能的底層邏輯就是數據,數據越大它就越智能啊,如果說網絡文學高度的同質化,我們被AI取代的可能性就存在。事實上網文里面被稱為頭部的一些作品,還是很個性化的。”
潘凱雄表示,對網文作家來說,不要簡單滿足于類型文學的定位,即便是在類型文學里面,也要有自己的一些筆跡和自己的生命力。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蔣楠楠 攝影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