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這座坐擁兩江四山的城市,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山水之城,更是歷史長河中多元文化交融的見證者。若想追尋重慶的前世今生,探訪博物館可以是條捷徑。
141
座博物館,陳列了浩如煙海的文物、古跡,見證了這座山城、霧都的生長軌跡。
![]()
從大足石刻的精雕細琢到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的紅色記憶,從三峽工程的史詩篇章到重慶自然博物館的生命密碼,無數各具特色的博物館如同一把鑰匙,開啟了這座城市跨越千年的時空之門,以不同的視角串聯起巴渝大地的歷史脈絡,編織出一幅立體的城市文明圖景。
歷史碎片串聯的
文明鏈條
![]()
重慶的歷史從何而起?重慶人從哪里來?
想要了解這一切,必須探訪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站在人民大禮堂隔廣場相望,這座城市文化地標蘊藏的11.5萬件文物,通過多維敘事,將散落在時間長河中的歷史碎片串聯成完整的文明鏈條。
從遠古巴人的星星之火到近代抗戰的烽煙狼卷,從三峽工程百萬移民的不世壯舉到現代都市的日漸崛起,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記錄了重慶邁出的每一個腳印。當你看到江水劈開夔門又歸于平湖,當你看到三線建設的不朽功勛,當你看到百萬移民的眾志成城,便會懂得,重慶的歷史,從來不是被動書寫的地理志,而是一部與天斗、與山水博弈的壯闊史詩。
當你看到釣魚城孤身抵抗蒙古軍隊圍攻36年,當你看到重慶作為抗戰大后方的“愈炸愈強”,當你看到紅巖精神的堅韌風骨,便會懂得,重慶人迎難而上、堅韌頑強的意志品質究竟從哪里來,向絕壁要天路的“當代愚公”,向山火逆行的“山城騎士”為何出現在這里。
唐宋遺韻中的
宗教藝術史詩
![]()
重慶的歷史文化基因,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時期的宗教藝術繁榮。
大足石刻博物館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守護者,將這段輝煌凝固于石刻之間。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五大石窟群,以萬余尊造像、十萬余字銘文,構建起佛、道、儒三教合流的精神宇宙。
南宋名僧趙智鳳主持開鑿的寶頂山石窟,堪稱佛教藝術的地理詩篇。千手觀音的千臂如蓮瓣舒展,牧牛圖以連環畫形式講述修行心路,六道輪回圖將因果哲學鐫刻于巖石;北山石窟的“美神薈萃”則展現了唐宋美學的巔峰—數珠手觀音衣袂翩躚,媚態觀音低眉含笑,每一道衣紋都流淌著匠人對人間煙火的細膩觀察。
而南山石窟的道教神系、石門山的三教混雕,更印證了重慶作為古代西南宗教文化樞紐的地位。
在重慶這片土地上,歷史文化在這里延續,古韻今趣在這里邂逅。當你走在四川美院黃桷坪校區里,站在紅酒美心博物館外,看著色彩斑斕又創意無限的涂鴉墻,你會突然發現,這種根植于重慶人骨子里的對文藝的熱愛,千年不變,浪漫更甚。
![]()
千年水文石刻里的
長江文明記憶
長江與烏江相會的涪陵區,有一道長1600米、寬15米的天然石梁橫臥江心。這條名為“白鶴梁”石脊上的163段題刻,記錄了1200余年間的長江水位變化與水文規律。2010年,隨著三峽工程蓄水至175米,這座有著“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美譽的所在永沉江底,取而代之的是如今世界唯一的水下博物館。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通過1∶1拓片與動態光影,重現了黃庭堅、朱熹等文人墨客的題刻;數字化展陳中,AR技術讓石魚在手機屏幕中游動出水;水文大數據平臺則將163 段古代水位數據接入現代監測系統。
![]()
當電梯下沉至江心,透過水下廊道可承受40米水壓的觀景窗,千百年前的唐魚宋刻在波光中若隱若現時,它們無一不是鐫刻在長江肌理上的文化基因,更是中華文明古老智慧的究極體現,石魚出水兆豐年的古老智慧,與當代治水工程的科學精神,在40米深的江水中完成史詩般的交接。多么幸運,如今我們可以安安靜靜地站在水下的這一方空間里,感受重慶人智慧的延續與更加極致的發揮。
江濤拍岸,你聽,你聽,那仿佛是長江與烏江千年不變的呼吸之聲。
![]()
紅巖精神照耀的
革命之路
![]()
步入近代,重慶的歷史底色染上了濃烈的革命紅。
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群以54處遺址、10萬余件文物,重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的崢嶸歲月。
曾家巖50號周公館的木樓梯吱呀作響,毛澤東重慶談判時使用的瓷水盂靜立展柜,銅墨盒上“之光同志留念”的刻痕猶存。這些尋常物件背后,是國共談判桌上的智慧交鋒,是《新華日報》印刷機的徹夜轟鳴,更是渣滓洞鐵窗內“把牢底坐穿”的錚錚誓言。博物館建筑本身即是一則隱喻:由紅色花崗石壘砌的傾斜墻體,象征著紅巖精神如磐石般堅不可摧。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2023年新設的新華日報總館舊址陳列館。泛黃的報紙合訂本、銹跡斑斑的鉛字印刷機,與AR技術復原的抗戰時期重慶街景形成時空疊印。當觀眾戴上VR眼鏡,1941年大轟炸的警報聲驟然響起,防空洞內油燈搖曳的光影投射在虛擬墻面上,歷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成為可觸摸的集體記憶。當我們邁入這片土地,感受紅巖精神,就會驀地發現,一直縈繞在我們心頭的問題—我們為什么要銘記歷史,要從歷史中尋找什么?白公館、渣滓洞里斑駁的痕跡中早就寫滿了答案。
![]()
百萬移民的國家敘事
![]()
“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
1919 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之二—實業計劃》中提出建設三峽工程的設想;1994年,三峽工程正式動工興建。浩渺江水,見證了舉世無雙、橫鎖長江的三峽大壩彰顯的“中國奇跡”,更見證了百萬移民“舍小家,為國家”波瀾壯闊的現代史詩。
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內,2.4萬件移民文物見證了那一段感人至深的平民史詩。褪色的搬遷通知書、手工釘制的木質家具、記錄老屋最后一餐的瓷碗……背后無一不是一個個普通家庭,一個個普通的重慶人。《壯麗三峽》展廳內,30米長的峽江纖夫青銅浮雕與全息投影的現代集裝箱船并列,纖繩的勒痕與螺旋槳的浪花在光影中對話。
動態沙盤上,175米水位線緩緩上升,淹沒區古建筑的三維模型隨之分解,演示著張飛廟、石寶寨等古跡的“整體搬遷”奇跡。
重慶人自古就有剛毅的性格和超脫的“大局觀”,無論是東周巴蔓子“刎首留城”的壯舉,還是釣魚城軍民英勇擊退蒙古大軍的偉績,都從未改變。所以,當他們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還是毫無怨言地做出犧牲和奉獻,搬!
生命長河的演化密碼
當人有了“自我”意識以后,似乎總會思考這么一個問題:“我是誰?”追尋這一終極問題何不去重慶自然博物館一探究竟?
![]()
這里展示了地球演變、生命進化、生物多樣性以及重慶壯麗山川等關于自然的一系列你想知道的內容。
重慶自然博物館外形類似“根包石”,其前身可追溯至愛國企業家盧作孚早在1930 年創辦的中國西部科學院。
在《恐龍世界》展廳里,上游永川龍化石以攻擊姿態定格,馬門溪龍26米長的頸椎骨劃破時空。通過全息投影,侏羅紀森林在展廳地面生長,恐龍腳印隨著游客步伐泛起漣漪。而在《生命激流》展覽,巫山猿人下頜骨化石、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標本,串聯起人類與其他物種共享的生命圖譜。
在2021年舉辦的《熊貓時代》特展中,AR技術讓游客目睹熊貓在竹林間漫步,揭示了重慶這座“8D魔幻城市”亦是物種演化的神秘劇場。
穿行于一座座博物館,如同剝開一層層城市的外衣,不經意間,重慶,就這樣走向了你。讀懂了一座博物館,你便讀懂了一部分重慶和重慶人。而走遍重慶的博物館,你便能夠回答出“重慶是誰?”這個最初讓你心動的問題。
從博物館啟程了解重慶,你準備好了嗎?
全國新華書店、各大電商平臺熱售中
點擊鏈接,一鍵購買
微店購
當當購
京東購
新書來襲,互動有禮
《走遍中國 重慶》熱售中,我們特別發起
《走遍中國》的故事#征集活動!
你是否曾隨著《走遍中國》的腳步,走過山川湖海?
是否有一段旅途,因為這本書而變得不一樣?
現在,我們想聽你講述與《走遍中國》的獨家記憶,
分享你在旅行與閱讀中的快樂時光!
另外,借著此次《走遍中國 重慶》全新上架的契機,也歡迎你聊聊:
你對重慶有著怎樣的印象?
在那座山城,有哪些讓你難忘的旅行瞬間?
活動獎勵:留言區點贊排名前5的朋友,
將每人獲贈一本全新升級的《走遍中國 重慶》!
讓我們繼續一起,走遍中國~
快來評論區說出你的故事吧!
(活動截止到12月20日)
文稿撰寫 | 王新兵
視覺設計 | 龔 爽
編輯制作|李宜真
審核校對|王佳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