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8月,浙江蘭溪密山村的一個普通農戶,在上山挖磚石時,意外打開了一座沉睡八百年的南宋古墓。
當棺蓋掀開的瞬間,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震驚了在場所有人——她面目如生,衣著整齊,胸口掛著招文袋,身下鋪著一條前所未見的精美棉毯。
這條看似普通的棉毯,即將顛覆我們,對中國棉紡織史的認知。
墓主人身份之謎
墓主人的身份是誰,是考古學家最想知道的。
![]()
他們在棺槨中,發現了墓主的告身殘件。
什么是告身?即古代的證明。
結合古籍《古溪潘氏宗譜》,終于搞清楚墓主身份。
這是南宋紹興年間,進士潘慈明與其妻高氏的合葬墓。
高氏出身明州鄞縣名門,享年81歲,這個數字與棉毯上精心排列的81枚錢幣完美吻合。
![]()
墓中的另一個出土文物是一條精美的棉毯,你很難想象這是南宋出品的紡織品嗎?
它是雙面拉毛棉毯,細密厚實,而且又長又寬。
蘭溪市博物館館長鄭建明說,這堪稱南宋時期的'高端定制'產品。"
改寫紡織史的重大發現
這條棉毯的出現,給我們帶來了巨大沖擊。
![]()
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記載,黃道婆在元初,從海南帶回棉紡織技術并傳播到江南。
在我們的印象中,元代之后,紡織業在江南才發展起來。
這次出土南宋棉毯,打破了我們之前的刻板印象。
原來早在12世紀,江南地區就已經掌握了,成熟的棉紡織技術。
"棉毯的工藝水平令人驚嘆,"中國絲綢博物館副館長周旸評價道,"1.16米的寬幅證明宋代已有闊幅重型紡織機;雙面起絨的工藝更是達到了'出道即巔峰'的水準。"
![]()
更令人震驚的是,墓中還發現了未彈松的去籽棉花,以及數條"浴巾條"棉織品。這些發現強烈暗示:蘭溪當地可能已經形成了,從棉花種植到紡織加工的完整產業鏈。
婺州紡織業的輝煌見證
宋代婺州(今金華地區)的紡織業發達程度,遠超我們想象。
在文獻中,朱熹曾記載,當時婺州的采帛鋪,一次就能賣出三四百匹絲織品,染坊動輒染造數千匹布料。
歐陽修更用"孤城秋枕水,千室夜鳴機"的詩句,來形容這里的紡織盛況。
蘭溪作為婺州重鎮,其紡織傳統,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唐代。
![]()
這是有出土文物做旁證的,在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發掘中,出現了唐代,標有"婺州蘭溪縣"字樣的麻布。
這些跨越萬水千山來到西域的紡織品,見證了婺州紡織業的悠久歷史和強大實力。
"唐代的'婺州蘭溪縣庸調布'和南宋的密山棉毯,就像兩個時空坐標,"文史研究者張曉敏說,"它們串聯起婺州地區從麻紡織到棉紡織的技術演進歷程。"
技術之謎與歷史啟示
密山棉毯留給我們的未解之謎依然很多:
它的紡織設備究竟是什么樣的?雙面起絨工藝如何實現?當時的棉花種植規模有多大?
![]()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這條偶然現世的棉毯,不僅改寫了中國棉紡織技術傳播的時間線,更展現了南宋時期,江南地區驚人的工藝水平和商品經濟活力。
它提醒我們,歷史總是比教科書上記載的,更加豐富多彩。
如今,當我們凝視這條穿越八百年時光的棉毯,仿佛能聽到當年織機的聲音,看到那些被歷史遺忘的能工巧匠們,正在用他們的智慧編織著一個時代的文明圖景。而這,正是考古發現最動人的魅力所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