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82年,寒冬。汴京郊外的驛道上,幾個行人蜷縮在牛車里,把最后幾件麻衣裹在身上。十七歲的張二郎伸手探進行李深處,摸出僅剩的半塊黍餅——硬得像石頭,要用牙齒慢慢磨下碎屑。
![]()
“還有三十里。”車夫呵出的白氣瞬間凝結在眉梢,“前頭王家鋪有熱湯...”
話音未落,一陣寒風卷著雪粒撲進車廂。所有人都打了個寒顫,不約地往中間擠了擠。張二郎的腳早已失去知覺,他想起離鄉時母親塞進行李的那件絲綿襖——那是祖母的嫁衣改的,在零下二十度的寒夜里,依然薄得像張紙。
這是北宋太平興國七年的冬天,《宋史》記載“京畿凍死者二千”。而此時的歐洲,英格蘭國王正在溫莎城堡的壁爐前簽署法令,規定每戶平民必須儲備過冬木柴。
(二)
當我們裹著羽絨服抱怨寒冬時,很難想象一千年前的先人如何度過零下幾十度的夜晚。沒有棉被,沒有暖氣,他們真的只能“硬扛”嗎?
![]()
真相遠比我們想象的精彩。
1972年,西安唐代遺址出土了一批奇怪的陶器:扁圓形,中空,表面布滿小孔。考古學家最初以為是熏爐,直到在陪葬帛書上發現“暖閣”二字記載,才恍然大悟——這是唐代的“中央空調”。
原理簡單卻高效:在屋外生火,熱氣通過陶管導入這些中空磚塊,整面墻都會緩慢散熱。與現代地暖異曲同工,卻早了整整十個世紀。
更令人驚嘆的是,這些陶管連接著床榻下的石板——這便是“暖炕”的雛形。在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詳細記載了火炕的建造方法:“先作炕坯,令通煙道...”在東北的一些村落,至今還保存著唐代形制的火炕。
(三)
“長安大雪,瑤殿結冰箸三尺。”這是《開元天寶遺事》中對723年寒冬的記載。在棉花尚未普及的時代,達官貴人御寒主要靠三樣法寶:
- 獸皮與絲綢的完美結合
貴族們把多層絲綢縫合,中間填充蠶絲、柳絮或蘆花,制成“復衣”。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信期繡”絲綿袍,雖歷經兩千年,依然能看出七層絹帛的精密結構。更奢侈的會用羽毛,《西京雜記》記載漢代丞相府中有“孔雀裘”,以孔雀羽絨織成,“一襲值百金”。 - 花椒涂墻的智慧
漢代未央宮的“椒房殿”,墻壁用花椒和泥涂抹。這不是為了調味,而是利用花椒的保溫特性——《本草綱目》記載其能“溫中散寒”。詩人王建在《宮詞》中寫道:“酒幔高樓一百家,宮前楊柳寺前花。內園分得溫湯水,二月中旬已進瓜。”說明當時已有溫室種植。 - 移動的暖爐
唐代流行“手爐”,銅制球形,內放炭火,可置袖中。更精巧的是“臥褥香爐”,運用常平架原理,無論怎么翻轉爐體,炭火始終保持水平,堪稱古代黑科技。
(四)
平民百姓用不起絲綢花椒,他們的智慧更讓人動容:
山西應縣木塔的建造者,在零下二十度的冬天往砂漿里加糯米漿,讓工程得以繼續;黃河岸邊的纖夫發明了“冰褲”——用桐油反復浸泡的厚麻布,凍硬后能在冰面上滑動;蜀地的挑夫把竹篾編成中空的“竹棉襖”,填入干苔蘚...
最令人淚目的是“紙衣”。宋代《雞肋編》記載,窮苦人家“多衣紙衣”。但不是普通紙,而是用楮樹皮紙反復捶打,使其纖維交纏如氈。這種紙衣“堅厚如革”,一件能穿三年。
在敦煌遺書S.2607號卷子中,有位無名氏寫道:“朔風刺骨寒,紙裘勝單衣。幸得炭半籠,聊以度三更。”
![]()
(五)
取暖的核心問題是燃料。
古代中國很早就實現了“能源革命”。煤炭在漢代就已用于冶煉,北宋時期更是普及到民間。《東京夢華錄》記載,汴京有專門賣“香炭”的鋪子,這種炭“無煙耐久,一塊可燃一夜”。
更神奇的是“石燭”——用石油制成的蠟燭。延安百姓在漢代就開始采集石油,《夢溪筆談》記載:“頗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煙甚濃。”在缺乏植物油的北方,這是重要的照明兼取暖資源。
而對森林的保護,古人比我們想象得更早。《周禮》規定“不樹者無槨”,鼓勵植樹;唐代頒布《營繕令》,嚴格限制砍伐;宋太祖甚至下詔“民伐桑棗為薪者罪之”,把保護能源寫入法律。
(六)
飲食是另一種御寒方式。
游牧民族的奶制品、肉干提供高熱量;中原地區流行“湯餅”(面條的前身),熱湯下肚瞬間暖身;蜀人好辛辣,姜、花椒不僅是調料,更是驅寒良藥。
最絕的是“寒粥”——把米炒至焦黃再煮,更容易消化產熱。這種食療方法在《食療本草》中有詳細記載,與現代營養學不謀而合。
(七)
社會協作是古人的終極智慧。
從北魏的“三長制”到北宋的“保甲法”,基層組織在寒冬來臨時互相幫扶。范仲淹創設的“義莊”,規定族人“冬衣絹一匹,幼者半之”;蘇軾在黃州組織“育兒會”,募捐為貧民購置冬衣。
這些制度不僅是慈善,更是生存智慧。就像《呂氏春秋》所言:“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也也,養之者天也。”在嚴酷的自然面前,團結才是最好的棉被。
(八)
回顧這段歷史,我們發現古人并非在嚴寒中被動挨打,而是用智慧主動出擊:
建筑上,發明火墻、暖炕;服裝上,創新紙衣、復衣;能源上,開發煤炭、石油;制度上,建立互助體系。每一個解決方案,都閃耀著適應自然、利用自然的哲學。
這讓我想起《孟子》中的名句:“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嚴寒沒有擊垮我們的祖先,反而激發了他們無窮的創造力。
如今,當我們調節空調溫度時,當我們在電商平臺挑選羽絨服時,不應該忘記——這些便利背后,是千年寒冬中無數先人的智慧結晶。他們用身體丈量過寒冷的極限,用雙手創造出溫暖的奇跡。
這份在絕境中依然不放棄希望、不停止思考的韌性,或許就是留給我們最珍貴的遺產。在氣候變化日益劇烈的今天,先人的智慧提醒我們:真正的溫暖不僅來自科技,更來自人與人的守望相助,來自對自然的深刻理解與尊重。
正如一位宋代詩人所寫:
“莫愁寒冬無盡時,春風已在雪融處。”
這或許就是文明的火種——在任何嚴酷的環境中,都能保持希望,都能找到前行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