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人都知道他是紡織大王,但他對電子工業的貢獻才是最大。
文 | 華商韜略 東木褚
AI正加速改變著產業,改變著眾多企業、企業家與個人的財富命運。
2025年以來,A股市場圍繞AI的相關上市公司,無論是本土算力、芯片,還是為全球算力、芯片提供產業支撐的光模塊、光芯片,PCB也都上演著史詩級的業績和市值飆升。其中,就包括兩家深藏產業上游的老牌企業:覆銅板龍頭生益科技,以及PCB主力軍生益電子。
如今,他們的市值已分別超過1500億和800億,他們都來自制造之城東莞,他們的背后都書寫著同一個人的創業精神與情懷,這個人就是時常被公認為“紡織大王”的唐翔千。
【01 創辦生益】
1980年代,廣東的深圳、東莞等地成衣加工生意火熱,作為紡織大王的唐翔千因此受到邀請:去開一家棉紡織廠。
唐翔千表示愿意前往投資,但卻提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要求:
“再也不要做紡織業!”
發出邀請的廣東省外貿局局長馮學彥大感意外,“紡織品出口勢頭強勁,各省都在搶著上馬新項目,您為什么不做?”
唐翔千露出標志性的微笑,“馮局長,我給你潑冷水,是想拉著你做一樁更大的生意,咱們一起轉型做電子產品吧,先去美國買技術,再合資開一家工廠。”
1923年生于無錫紡織世家的唐翔千,10來歲時,家族擁有的慶豐紡織廠便已是中國七大紡織企業之一,唐家也是與同在無錫的榮家齊名的大商家族。
1945年,唐翔千赴海外求學,在美國伊利諾大學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后,定居香港,從銀行職員做起,白手起家開創棉紡織廠,到1969年,其創辦的南聯實業公司已是香港最大的紡織集團。
改革開放后,唐翔千成為首批回內地投資的香港商人,由其創辦的上海第一家滬港合資企業上海聯合毛紡織有限公司,領取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第001號”上海合資企業營業執照。
1984年訪問北京時,鄧公還曾握住唐翔千的手說,“你就是香港來內地投資的‘001號’!”
但到鄧公握手之時,已在內地投資了多家紡織大廠的唐翔千,目光已經不在紡織工業了。留學美國的經歷,以及創業后的經驗,讓他相信科技才是未來,電子工業是科技的基礎,但當時中國的電子工業還相當薄弱,很多領域都是空白。
唐翔千因此相信,投資電子工業不但能對國家有更大幫助,而且也會更有發展前景。于是,他希望在內地再度創業,辦電子廠。
廣東方面接受了唐翔千的建議。1985年,一家名為生益的公司正式掛牌,大股東是廣東省外貿總公司,唐翔千的偉華電子是第三股東,工廠設在東莞,產品是覆銅板。
覆銅板被稱為“電子工業的地基”,是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制線路板)的核心基材。芯片等電子工業的“高樓大廈”,都需要安裝在這個“地基”上,因此被稱為電子時代離不開的一塊板,以前的家電、手機要用、今天的AI數據中心也要用。
當時,中國在覆銅板領域處于落后位置,唐翔千花下60萬美元巨資,從美國引進了FR-4環氧玻纖布覆銅板生產線,于1987年投產。
但投產后公司卻陷入連年虧損,唐翔千表面云淡風輕,心里卻十分著急,“幾十年開了那么多家公司,還沒有一個做得這么差的。”
問題出在了工廠的內部管理。
生益覆銅板雖然是中外合資,但也帶有當時國企的“時代特征”,企業的干部習慣于“唯上”,管理效率低下,以至于客人來工廠參觀時,都常常是“停工檢修”的狀態。
在1990年的董事會上,希望改變連續虧損局面的唐翔千主動提出了“承包”,一年上交84萬美元利潤,虧了自己掏腰包補上,賺了,利潤歸自己。
“我可以立軍令狀,承包三年,把公司做大做強。”
每天都在賠錢的生益覆銅板就像燙手山芋,巴不得讓別人接手,唐翔千因此“承包”下了生益,時任外貿局駐港副處長的劉述峰,也因為在期此間所表現出的高效與干練而被唐翔千看重,被唐翔千邀請出任生益的總經理。
“我敢拍胸脯承包三年,是因為規劃好了全新的管理團隊,包括從香港請來的專家,你對香港和內地都很熟,能不能幫我一個忙,做生益覆銅板的總經理。”
![]()
▲唐翔千(左)與劉述峰,來源:生益天空下
在那個年代,大家對香港商人的形象還常常是只重利益的“大資本家”,可從1979年見第一面以來,唐翔千留給劉述峰的印象除了專業、敬業就是值得敬佩:
“唐先生對實業有一種‘宗教般的虔誠’,他常說,中國這么多人口,不搞實業,拿什么去解決就業?怎么造槍造炮,抵抗外來侵略?”
談到為什么在61歲轉型電子業時,唐翔千也袒露了心跡,“錢,我幾輩子都用不完,這次投資是為了在中國做一個有貢獻的企業,我家的祖訓是‘實業報國’。”
“實業報國”四個字打動了劉述峰,他接受了唐翔千的邀約,并主動向領導申請,“我先兩邊兼著,幫他管三年就回來。”
劉述峰沒想到的是,自己一干就是三十四年,跟唐先生一起締造了電子工業的世界奇跡。
【02 成功上市】
一天,唐翔千問劉述峰,“做電子產品,中國人為什么搞不過日本人?”
劉述峰不解,唐翔千自問自答,“日本人拖地板是跪在地上拿布擦,連一根頭發都不放過,我們是拿著拖把站著拖,‘差不多’就行了。”
劉述峰明白了,做電子產品必須具備精細的質量控制,而質量來自于一朝一夕的“習慣”。
“承包”生益后,唐翔千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提升質量。他花大價錢從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請來專家,在企業建立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
專家每周到東莞授課,先培訓公司高管,再到每個科室和班組講解質量保證體系,使質量意識逐漸成為企業文化。
“原料、設備、技術,每個環節都控制好了,即使一把手不盯著,產品也差不到哪里去,質量不出問題,你就不用擔心銷路了。”唐翔千對劉述峰說。
強化質量的同時,內部的溝通、協調等管理事務也被同步捋順。管理的問題捋順了,產能開始提速,承包第一年,公司的產量做到了60萬平方米,第三年翻番到了130萬,當時國內能達到這個產量的企業不超過五家。
三年之約快要結束,本來準備回政府上班的劉述峰改變了主意,原因是一次出國購買玻璃布的經歷——
當時生益主做“來料加工”,技術、產線和原料都來自國外,玻璃布是覆銅板的重要原料之一,為了買到原材料,需要滿世界找供應商,因為沒有品牌、技術薄弱,過程中遇到不少的誤解與質疑。
在美國,一位玻璃布企業老板以為劉述峰分不清玻璃布和牛仔布的區別,翹著二郎腿“教育”他,“朋友,玻璃布可不能用來做衣服。”
當得知劉述峰的業務是做覆銅板時,美國人那副不可思議的表情讓他記憶猶新,“他是真的不敢相信,中國居然開始發展電子工業了。”
在日本,劉述峰“闖進”玻璃布巨頭日東紡織的會議室,人家先讓他在中國地圖上標出東莞的位置,當看到在香港與廣州之間,確認有工廠時,才同意跟他談生意。
帶著價格遠高于國外同行的原材料回國,劉述峰的心里五味雜陳,唐翔千也認為“來料加工”不是長久之計,電子業企業要想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必須研發自己的技術。
于是,唐翔千的偉華電子注資為第一大股東,劉述峰則辭去公職,把人事關系轉到了生益覆銅板,并在不久后成為公司董事長,兩人瞄準一個目標:研發自己的技術,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
![]()
▲1991年的生益覆銅板壓實機,來源:生益天空下
1991年,唐翔千還投資了另一家企業:1985年由東莞電子工業總公司和香港福民發展合資的一家PCB廠。PCB可與覆銅板形成產業協同,于是,唐翔千讓自己旗下的偉華中國(后更名為迅達科技中國)增資成為第一大股東,并將工廠改名為生益電子。
形成覆銅板和PCB的新布局后,生益科技進一步加快技術創新之路。
1994年,生益正式設立了自己的研發中心,發布了“技術發展綱要”,號召全體人員不分你我,開展研發攻堅。
技術的支撐和引領下,到1997年,生益的年產量已達到200萬平方米,累計產量超過了1000萬平方米,是國內排名第二到第五公司的總和。
生益也成為我國覆銅板技術創新的引領者,CEM-3、UV、高頻等技術空白在數年內逐個攻破,讓我國在這一領域與國外的差距被一步步縮小。
不少人因此向唐翔千道賀,但他卻平靜地說,“差遠了,我希望一年就可以做到1000萬平方米。”
而且,唐翔千還有了如何更快擴大實力的打算:讓生益上市。
由于生益屬于“中外合資”,這種情況在東莞沒有上市的先例,一時卡住了。時任東莞體改委主任李耀根給唐翔千出主意,你跟總理是老相識了,給他寫一封信如何?
唐翔千欣然提筆,在第二年的兩會上,總理還和他當面寒暄——“你怎么六十多歲了還‘變臉’,一轉身跳到電子業了。”“你不也是六十多歲再跳一級,做總理了嘛。”
看過信后,總理表達了對生益上市的支持,唐翔千也為成全公司做出了“犧牲”:放棄對公司的絕對控股權,退為第二大股東,以符合上市的政策。
1998年10月,生益成為首家登陸上交所的覆銅板企業。
很多年后,唐翔千仍對上市時的情景如數家珍,“我們當時的凈資產是3.2億元,發行了8500萬股,每股4.18元。”
上市后,生益覆銅板更名為“廣東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03 世界第二】
來不及品味上市的喜悅,生益科技迎頭就遇上兩大挑戰。
一是亞洲金融危機,市場需求下降引發覆銅板價格下跌;二是臺企“殺”入腹地,有的競爭對手就在距離生益直線距離幾公里內開設工廠。
當時,為了維護經濟穩定,人民幣沒有貶值,而臺幣對美元貶了20%,也就是說,臺企能降價20%而不損失收益,這對利潤本就薄弱的生益來說堪稱致命威脅。
別人打到家門口了,生益奮起反擊,劉述峰向全員發問,當我們為銷售額大漲而高興時,日企正在向復合材料、多層化的覆銅板進軍,跟我們同時起步的臺企,已經在島內建立了關鍵原材料樹脂和銅箔的供應鏈,而且人家現在已經打過來了,我們該怎么辦?
一場以技術和效率為主導的奮戰因此被強力推進。生益科技可謂全員全力以赴,只爭朝夕,多年后劉述峰在回憶文章里寫道,“每一條‘壕溝’都被反復爭奪,技術人員爭分奪秒地為客戶‘量身設計’……我們在戰爭中學會了戰爭。”
眾志成城之下,生益挺過了臺企的攻勢,也讓自身實力再上臺階。
2001年中國加入WTO,制造業開始面對全球市場的競爭,一場不期而至的“網絡經濟泡沫破裂”讓電子市場遭遇斷崖式下跌,生益再次遭遇挑戰。
此后3年,覆銅板行業都是寒氣逼人,但此前都是被迫接招的生益科技卻逆勢而上,管理層認為,如果能咬牙頂住并提前布局,待市場復蘇時,中國將在覆銅板和線路板競爭中獲得更多機會。
于是,生益科技走出東莞,快速在咸陽、蘇州、常熟、南通、九江設立子公司和生產基地,80歲高齡的唐翔千親自出席了蘇州生益科技的奠基典禮,還鏟下了第一鍬土。
在全國布局,為擴大產能奠定基礎的同時,生益科技也在技術上繼續突破。2004年,生益科技建成國內首條RCC(涂樹脂銅箔)精密涂覆生產線,逐步打破國外壟斷,實現了高端覆銅板的自主研發與量產。
據生益科技2005年報披露,當年,其高端產品已在競爭中擊敗所有對手,獲得某國際著名公司認證與使用,并以單一供應商的身份,占據了該品牌最流行產品的供應。
此后,華為、中興、博世、索尼、三星等國際知名公司都一一成為生益科技的客戶。
低潮過后,中國成為世界覆銅板的主產地,中國覆銅板工業的產量和產值在2006年成為世界第一,生益科技也一躍成為世界前五大覆銅板企業。
印制電路行業的“規矩”,再也不是美日歐三強說了算。
2013年,上市的生益科技斥資7億,收購了唐翔千家族持有的生益電子70.2%的股權,形成了“基材+PCB”的產業鏈協同效應,兩家公司就此邁入高質量的發展階段。
2017年,生益科技獲科技部批準組建“國家電子電路基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行業唯一的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此后,通過對高速、高頻基材的自主研發,生益科技推出了針對5G天線的高頻高速覆銅板,以及應用于新能源汽車的超高熱金屬基板,產能節節攀升,從建廠之初的年產60萬平方米發展到2024年度的1.4億平方米。
根據美國Prismark調研機構對于全球硬質覆銅板的統計和排名,從2013年至今,生益科技硬質覆銅板銷售總額已持續保持全球第二。
2021年,生益電子成功登陸科創板,成為A股首家分拆至科創板上市成功的公司。
依托母公司生益科技的基材支持,生益電子不斷在高端PCB領域取得突破,量產了多款應用于AI服務器的產品,2024年斥資14億投建智能算力中心項目,進一步攻占智算差產品的技制高點,也是中國PCB企業從“追隨”走向“引領”的關鍵一躍。
【04 一心一意搞實業】
2018年3月10日,唐翔千在香港因病逝世,享年95歲。
直到去世,唐翔千更廣為人知的成就都是“紡織大王”,他在紡織業也的確成就突出,曾帶領3家公司分別在港股和A股上市:
1969年,唐翔千擔任常務董事兼副總經理的南聯實業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是當時恒生指數成分股中唯一一只紡織股。
改革開放后,他在內地創辦的上海聯合紡織實業有限公司和新疆天山毛紡織有限公司,分別于1992和1998年在A股上市。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唐翔千在電子工業的成績一點都不輸于紡織,甚至還要更勝一籌,他曾在76歲時說過,“從搞紡織到搞電子,對我來說,是一次轉折,也是一次挑戰,我仍想大干一場!”
創辦生益科技,做強生益電子的同時,唐翔千于1995年在上海松江投資4000萬美元成立美維集團,旗下包括美維電子等多家子公司,從事印制電路板的研發和生產,填補了國內高密度電路板的量產空白。
![]()
▲唐翔千在上海工廠,來源:生益天空下
1997年,唐翔千又揮師南下,在深圳創辦清溢光電,是國內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掩膜版生產企業之一,公司產品曾多次打破國外壟斷,代表了我國在掩膜版行業的領先水平。
2019年11月,清溢光電成為第一家港人港資在科創板上市的公司。
生益科技董事長劉述峰曾多次回憶唐翔千對他的影響,被講得最多的一條是,唐翔千曾經對他強調:
“很多人辦工廠、搞實業失敗,最根本的原因是心猿意馬,想發橫財賺快錢。他們不是死在實業上,而是死在無限擴張上,死在三心兩意上。述峰,我不準你搞房地產,不準你炒股票,一心一意搞實業。”
唐翔千之子、香港前財政司司長唐英年曾說,父親是自己的偶像,教會了他人生應該依靠勤奮,而不是“好命”。
干了一輩子實業的唐翔千對兒子說,“做過實業的人,都不相信“好命”,實業家付出半斤,最好的結果取回八兩。”
唐翔千誕辰百年時,生益科技發文緬懷:將繼續以“實業報國”為己任,踐行唐老先生低調做事,實干愛國的報國之志!
今日之景,正如唐先生所愿。
【參考資料】
[1]《生益成長三十多年的時光漫步》覆銅板資訊
[2]《香港商業巨子唐翔千》蔣小馨、唐曄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云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