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千龍網)
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年來,最深的一道溝足有4.5米深。考古人眼里,這是跨越約700年的時間窗。殘磚瓦塊、碎瓷片等破土而出。考古人眼里,這些是元大都的建筑、明清兩代可追溯的匠心,還有東西方技藝的切磋和匠人們的菜單。11月3日,“九重之下——故宮造辦處舊址考古成果展”在故宮永壽宮開幕,166件文物揭開一段北京城秘事。
![]()
展覽主角是造辦處舊址,內務府以北、慈寧宮建筑群東南區域。這里緊傍三大殿,在各個時期都曾是各種重要宮廷建置的選址之地。自2020年啟動考古發掘,這里取得了紫禁城考古迄今為止最為豐碩的成果,為闡釋故宮建筑歷史文化價值,豐富北京建筑史等提供了最新的考古實證。
![]()
最顯著的成果濃縮在一面展墻上——1:1復原的編號JP24解剖溝截面。重重疊疊的鏟痕上,墻基等元明清三代遺跡交錯重疊分布;金代至清代的建筑構件、陶瓷、動物骨骼等遺物零星冒頭。
“這一眼,700年。”故宮博物院考古部主任徐海峰詩意形容這面土墻,“北京是典型的古今重疊型城址。我們熟悉的紅墻黃瓦、青磚地面下,密布著幾個時代的營造、改建、廢棄的痕跡。”
![]()
細土沫里可以窺探“千年工程”的氣派。“明早期紫禁城外朝西路的建置,官修文獻惜墨如金。此次發掘找到了3座明早期建筑,運用的建筑技術代表了永樂時期官式建筑的高規格基址做法。”徐海峰說,這里還發掘出了一座明中晚期建筑,面闊九間。
磚瓦雖殘,記錄著生生不息的傳承往事。出土的多件元代龍紋模印磚殘件,紋飾與金上京出土模印磚相似;清代的龍紋勾頭、滴水等琉璃瓦件延續著明早期奠定的模式……徐海峰說,這里確認了多處元明清營造疊壓的局面。出土的早期建筑構件中,金代構件占比甚至超過元代,證明了金中都北郊離宮建筑群與故宮在空間上的鄰近。“這也是一種古人的環保意識。明代匠人也將前代建筑遺存集中消納,并在此基礎上夯筑紫禁城的基礎,后世的營造又不斷疊壓最初基礎。所以故宮的地面不斷被抬升,直到現在的高度。”
![]()
老物件還定格著當年的“新質生產力”。明早期官式建筑打地基,多以黏土層與碎磚瓦層交替夯筑,這種“千層糕”結構酷似現代建筑的基礎底板,減少建筑發生局部沉降的可能。磚上發現了多處戳記,記載著燒制時間、地點與窯戶等信息。這是當時的溯源管理系統。
![]()
作為清代巧匠匯聚地,存在了236年的造辦處里,絕活兒更是數不過來。徐海峰指著一柜子出土玻璃殘件舉例:“橄欖綠玻璃殘片、絞絲玻璃殘塊,還有藍色的玻璃吊墜,見證著玻璃在清代的發展。康熙在造辦處建立玻璃廠后,這種當時的新興工藝材料開始被各傳統匠作門類融合。出土玻璃制品種類豐富,鐘表附近出土量最大。”
![]()
匠人的生活日常也被從土里解讀出來。通過土樣浮選、骨骼物種等研究方式,當年“打工人”的飲食構成揭秘:家豬、羊、牛、雞、鵝都上桌了,偶爾還會吃螃蟹、貝類等水產食物。匠人還抽空將吃剩的骨頭加工成酒令牙牌,日常娛樂。
徐海峰說:“地層如史書,考古就是將書頁從歷史的塵埃中層層揭示。過去5年,考古人遵從‘最小干預’的原則,利用一些稍縱即逝的窗口,窺探、讀懂這些痕跡,還原清代造辦處的前身。明年,更精細化的考古還將繼續。”
展覽將從11月4日起面向公眾開放,展期3個月。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