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李水秀編輯丨百進
來源丨正經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約為1200字)
“如果你想害一個哥們兒,就勸他去造車,因為太苦了!”
![]()
在8月26日的一場對話中,小鵬汽車董事長兼CEO何小鵬說出了這句既幽默又辛酸的話。
他還提到,當初認為自己能造車的人大多沒做過硬件,真正做過硬件的朋友,都覺得他不該踏入造車領域,比如雷軍。
被問及“雷軍是被你害去造車的嗎”時,何小鵬連忙擺手說“不是不是”。
有趣的是,雷軍曾在2024年度演講中提到:“有兩位好朋友一直力勸我造車,就是李斌和何小鵬。”
雷軍也曾在采訪中說過,“我和何小鵬接近20年的情誼,在大家都做車了之后,同在一個江湖,但不能只有打打殺殺,也應該還有兄弟情誼。”
何小鵬直言不諱地說:“在汽車這個行業,中國的淘汰賽大概還有5年時間,沒有人說已經拿到‘船票’了。”
這場長達三小時的深度對談,揭開了造車光環背后的殘酷真相。何小鵬不僅親述了從互聯網創業到造車的地獄模式轉換,還首次系統回應了2024年小鵬汽車一年更換十余名高管人事大地震的內幕。
時間回到2024年第二季度,小鵬汽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那個時候公司的挑戰也很大,去年二季度,小鵬虧損很大,每一天大概才賣100多輛車,一個月才小幾千輛車。我們的合作伙伴一個月的數據是我們的十倍。”何小鵬在節目中回憶道。
造車的難,首先體現在組織管理的巨大挑戰上。面對銷量滑坡與組織效率問題,何小鵬坦言自己從一線業務開始全面接管,“在一年多的時間調整了十幾位高管的崗位,90%左右的一級部門全部都換了。”
如此大規模的人事調整,卻沒有引發外部劇烈震蕩,何小鵬是如何做到的?
他分享了自己的管理哲學:調整既要堅決,也需兼顧情感溝通。何小鵬透露,大部分高管屬于主動退休,整體過程較為平穩。
“那個時候公司的挑戰也很大,很多人本來也有思想斗爭,如果在公司特別好的時候做大調整也沒有邏輯,但是特別差的時候調整越堅決有可能越適合,因為它給了一個契機去談。”何小鵬解釋道。
為穩定軍心,何小鵬與公司骨干吃了幾十頓飯,坦誠溝通公司狀況,并預計在當年第四季度迎來好轉。盡管做出如此展望,仍約有30%的員工最終選擇離開。
造車的難度不只體現在組織層面,還包括對資金、技術、市場等多方面的全面考驗。從電池技術、自動駕駛算法到供應鏈管理,每一個環節都充滿挑戰。
汽車行業有其獨特的產業規律,一款車型從研發到量產需要 3-5 年周期。何小鵬自己都說,現在做一款車,從研發到上市得三年,這三年里市場審美、消費者需求、競爭環境全在變,而且車造出來得賣好些年,不確定性太多了。
再看現在的行業現狀,跟當年造手機一樣,新品牌根本擠不進去,就剩淘汰賽了。
何小鵬的經歷,反映了許多創業者在追逐夢想過程中面臨的重重困難。從設計到生產再到銷售,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精細的打磨和高效的執行。
即使在公司已經起死回生取得一定成績的今天,何小鵬仍然堅持認為,造車是對心智與資源的全面考驗。
在智能電動汽車這條賽道上,沒有人能夠輕松取勝,但正是這種極限挑戰,吸引著那些真正想要改變世界的創業者前赴后繼。【《正經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員|曹甲清·責編|唐衛平·編輯|杜海·百進·編務|安安·校對|然然
聲明:文中觀點僅供參考,勿作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喜歡文章的朋友請關注正經社,我們將持續進行價值發現與風險警示
轉載正經社任一原創文章,均須獲得授權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權信息,否則視為侵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