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8月,美國佛羅里達南區(qū)聯(lián)邦地區(qū)法院就一樁輔助駕駛事故舊案給出裁定結果:特斯拉負有三分之一的責任,賠償金額2.43億美元[1]。
這起事故發(fā)生在2019年,一輛開著Autopilot輔助駕駛的Model S無視路邊停車標識,以100公里的時速撞上了一輛雪佛蘭SUV,釀成一死一傷。2024年,Model S車主將特斯拉告上法庭。
按照交警調查,特斯拉車主也不太老實,碰撞發(fā)生時正在踩著油門低頭撿手機,越過了Autopilot的權限。但陪審團認為輔助駕駛沒有識別駕駛員分神,而且涉事道路是村道,不應該激活Autopilot,因此并非毫無責任。
“誰來負責”是個法律和學術問題,產業(yè)界的爭議在于,提供安全冗余的激光雷達,能否擺脫拐杖的身份。
激光雷達可以自主發(fā)射接收激光,構建目標物體的輪廓,貼臉掃描不受光線影響,理論上安全性更好。相比之下,拋棄激光雷達的“純視覺路線”,雖然理論模型完美,但主要勝在成本低廉。
![]()
純視覺路線和激光雷達路線的分歧,堪稱新能源車產業(yè)的甜咸豆腐腦大禮議,每一次輔助駕駛事故都會成為論戰(zhàn)素材,讓激光雷達這個汽車零部件獲得了與出貨量不成比例的聲量。
按照Yole統(tǒng)計[4],去年乘用車激光雷達搭載量達到169萬臺。這是什么概念?意味著激光雷達廠商用愛發(fā)電十多年,放在9000萬輛的全球銷量大盤里,滲透率還不到2%。
換句話說,當下這些熬過嚴冬酷暑的激光雷達廠商,與其說是勝利者,倒不如說是幸存者。
艱難跨過第一個賽點后,新的廝殺又接踵而至。
提前打下來的價格
2014年到2024年,激光雷達十年速通摩爾定律,價格降幅超過99%。與之對應,海外公司成建制退場,頭部四家換成了清一色的中國公司,聯(lián)手掌握著95%的市場份額。
價格戰(zhàn)的烈度往往預示著市場從分散到集中,生產規(guī)模的擴張必然推動成本大幅下滑。但激光雷達的情況相對特殊。
雖然激光雷達的成本下降,也離不開規(guī)模效應的語境,但相比乘用車的市場大盤,激光雷達對應的是一個小的不能再小的細分市場。大客戶都是百度、Waymo、Cruise這類瞄準純無人駕駛的公司,規(guī)模可想而知。
直到2022年,乘用車激光雷的市場規(guī)模才第一次超過L4自動駕駛,出貨量首次達到六位數,大部分公司已經蹉跎近十年,堪稱產業(yè)版當幸福來敲門。
![]()
同年,禾賽半固態(tài)激光雷達AT128搭載理想L9量產上市,傳言禾賽給理想的供貨價只有成本價的一半。后來禾賽CFO謝東螢承認,激光雷達毛利率不到5%,貼著成本價賣[2]。
AT128的誕生源于理想2020年提出的一項要求:維持現有產品的體積和價格不變,塞入兩倍的激光器和探測器。
當時,禾賽手握64線機械式激光雷達Pandar64,各方面性能都鶴立雞群。但為了拿下理想的訂單,切入乘用車市場,禾賽決定賭一把。
AT128通過“芯片化”的思路——可以理解為將雷達收發(fā)等模塊功能盡可能集成在一塊芯片上,大幅簡化生產工藝,降低了擴產難度,讓激光雷達降本空間迅速擴大,徹底改寫了行業(yè)穩(wěn)中向死的狀態(tài)。
2023年,以禾賽AT128和速騰聚創(chuàng)M1(plus)為代表的激光雷達,成為新能源車市場硬通貨。但市場規(guī)模太小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一方面,雖然行業(yè)使勁渾身解數降成本,但激光雷達還是太貴,長期定位高端車型獨占配件,無緣10-20萬的主流市場。同時,國內銷量占比近半的燃油車型,也基本不是激光雷達的客戶。
另一方面,對自動駕駛態(tài)度最進取的特斯拉,早早決定純視覺路線走到黑,感染了一批國內車企。時值價格戰(zhàn)炮火連天,激光雷達成為頭號犧牲品。小鵬就從國內第一個搭載激光雷達的車企,變成了第一個拋棄激光雷達的車企。
![]()
純視覺路線的擁躉雖然有技術上的考量,但多半還是成本決定腦袋。因此,激光雷達需要解決的是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成本太高車企不愿意用,但車企不愿意用成本又降不下來。
進入2024年,情況開始迅速改善。
速騰聚創(chuàng)和禾賽前后腳發(fā)布200美元產品MX和ATX,核心是壓縮性能下放價格,把灶臺砌好等米下鍋,讓主流市場的廉價車型別再猶豫,趕緊上車。
而在終端市場,輔助駕駛在購車決策里的權重逐步提高,比亞迪帶頭開啟了勢如破竹的輔助駕駛平權運動,一批不甘落伍的燃油車型也動了智能化的念頭,開始和激光雷達廠商眉來眼去。
雖說純視覺和激光雷達的爭論還在繼續(xù),但當零跑B10將激光雷達車型打到10萬出頭,激光雷達昂首挺胸走進主流價格區(qū)間,整個市場的規(guī)模還會繼續(xù)增長。
激光雷達廠商終于等來了春天,但煩惱接踵而至:
如果一個市場的規(guī)模突然擴大了十倍,一定會有很多業(yè)外人士產生“我行我上”的想法。
搶飯碗的人
2023年4月,韓國公司LG Innotek從倒閉的Argo AI手里收購了180多項專利,讓產業(yè)界一頭霧水。半年后,LG Innotek大方透露,自己盯上了激光雷達市場[3]。
Argo AI是福特和大眾汽車聯(lián)合投資的自動駕駛公司,定位接近百度和Waymo,由于長期無法商業(yè)造血,被福特和大眾忍痛止損。
LG Innotek則主營鏡頭模組,是蘋果產業(yè)鏈上久經考驗的老革命。但營收長期依賴大客戶,成本干不過中國同行,是LG Innotek的一塊心病。
因此早在2015年,LG Innotek就布局了激光雷達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沒想到多年過去,激光雷達還停留在潛力巨大的階段,需求始終沒有爆發(fā)跡象。
直到2023年,激光雷達迎來黎明的信號越來越明顯,深感時不我待的LG Innotek接過了Argo AI的技術資產,隨后成立獨立的激光雷達部門,由會長文赫洙親自帶隊,戰(zhàn)略地位迅速提高。
過去十多年,激光雷達市場呈現初創(chuàng)企業(yè)混戰(zhàn)的局面,原因之一是市場規(guī)模實在太小,對家大業(yè)大的老牌列強來說,吸引力和利潤空間都相對有限。
但今日不同往日,雖然滲透率依然微不足道,但無論是縱向對比曾經可憐的出貨量,還是激光雷達向廉價車型下探的勢頭,后續(xù)的增長已經成為行業(yè)共識。
![]()
一方面,整體出貨量邁過百萬大關后,禾賽今年給出了單家100萬臺的銷量指引。考慮到禾賽和速騰的規(guī)劃年產能都達到200萬臺左右,已經把未來驚人的增速擺上了臺面。
另一方面,中低端車型撕開了一道豁口,從去年15.58萬元的廣汽埃安RT,到今年上半年11.98萬元的零跑B10,激光雷達不斷下放身段,普及的趨勢展露無遺。
于是,曾經對激光雷達持懷疑態(tài)度的制造業(yè)大廠,看著日子越過越好的激光雷達廠商,也紛紛覺得手里多了把金剛鉆,萌生出攬瓷器活的想法。
第一類是比亞迪這種終端車企。在比亞迪的平權計劃中,天神之眼A/B版本都搭載激光雷達,考慮到比亞迪恐怖的銷量規(guī)模和垂直整合的經營模式,親自下場自研激光雷達的理由非常充分。
第二類是德賽西威這種本土智駕Tier1。德賽西威的主打業(yè)務是“造盒子”,也就是將多個ECU功能集成為域控制器。自研激光雷達或許和自研攝像頭和毫米波雷達一樣,既有降本訴求,也有掌握技術主導權的考量。
第三類是LG Innotek這種制造業(yè)old money。汽車一直是LG重點布局方向,LG Energy本身是有頭有臉的動力電池供應商,LG電子和LG Display也在汽車產業(yè)有所布局。
今年6月,LG各子公司高管團隊密集拜會各大車企,對汽車板塊的野心不言而喻[5]。隔壁的三星、做鏡片和模組的舜宇光學,也對著激光雷達躍躍欲試。這些old money大多財力極為雄厚,產業(yè)布局廣泛,最擅長跨界搶飯碗。
在一個相對成熟的節(jié)點入場,雖然不乏空手而歸的風險,但潛在回報的確定性也更強。這股無形的力量,推動著新玩家跑步進場。
這也是激光雷達特殊的地方:大部分產業(yè)都是從藍海殺到紅海,形成穩(wěn)定的市場格局。激光雷達恰好相反,各路好漢在紅海里殺了個頭破血流,殺到了海水變藍,隔壁行業(yè)的滿級玩家,默契動起了分蛋糕的念頭。
當訂單源源不斷涌入激光雷達行業(yè),所有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面前,車企成為了那個最大的變量。
幕后的推手
2022年,中國新能源車滲透率突破20%,ADAS激光雷達迎來小范圍爆發(fā),銷量超過22萬臺,雖然絕對值不高,但已經是上一年的三倍多。
此后,乘用車接棒L4自動駕駛,成為最重要的下游客戶。
禾賽和速騰聚創(chuàng)早早規(guī)劃半固態(tài)產品線,AT128和M1的量產交付價格都壓到了700美元以內,分別借理想和小鵬的訂單切入乘用車市場,借著理想勢如破竹,禾賽出貨量首次超過速騰聚創(chuàng)。
從去年出貨量來看,禾賽和速騰聚創(chuàng)的ADAS激光雷達出貨量占比,都超過90%。
這個過程中,禾賽+速騰聚創(chuàng)兩大龍頭的格局逐漸成型,但在如今市場迅速擴容,滿級玩家并肩進場的情況下,這個格局并不穩(wěn)固,甚至隨時可能被破壞。
![]()
![]()
原因在于,和動力電池不同,激光雷達屬于汽車里的“可選消費”,需要和輔助駕駛配套,長期把許多銷量巨大、但還在智能化上蹉跎的老牌車企攔在了外面。因此相比其他零部件,激光雷達客觀上對大客戶的依賴更深。
2024年,禾賽和速騰聚創(chuàng)的最大客戶都貢獻了超過三分之一的收入,兩家公司前五大客戶的收入占比分別為60%、83%。另一家廠商圖達通則與蔚來牢牢捆綁,幾乎是蔚來專用供應商。
![]()
作為對比,動力電池廠商的客戶選擇空間就更大,寧德時代同期的前五大客戶收入合計占比只有37%。
同時,有志于在輔助駕駛上建功立業(yè)的車企,多少都有些自研零部件的心思,加上激光雷達路線和純視覺路線尚無定論,廠商和車企的綁定關系并不算穩(wěn)固。
今年一季度,速騰聚創(chuàng)就失去了兩個大客戶訂單:一家是轉向純視覺路線的小鵬,一家是自研自用激光雷達的華為。導致速騰聚創(chuàng)什么都沒做錯,出貨量再次被禾賽反超。
![]()
在激光雷達市場出現分散跡象的同時,下游國內汽車市場卻在走向集中,又會反過來影響行業(yè)的競爭狀態(tài)。
一來,過去影響激光雷達戰(zhàn)局的主要是新能源車企,如今合資車企也在齊齊加快激光雷達“上車”。
新能源車銷量向頭部品牌集中,老牌車企也陸續(xù)補足智能化的欠賬,單一客戶對激光雷達銷量貢獻的權重就越來越大。當年不到20萬輛銷量的理想可以改變激光雷達戰(zhàn)局,如今200萬輛銷量的豐田當然也可以。
再者,汽車行業(yè)的框架協(xié)議形同指導方針,離實際采購訂單要還有不短的距離。比起定點項目數量,量產結果更接近終點線。由于最終采購量取決于合作車型的銷量多寡,一旦車型遇冷,激光雷達公司只能含淚消化剩余產能。
技術路線之爭還在繼續(xù),“我的客戶突然自研了”的戲碼還會上演,雖然決定市場份額的因素還是那些,但這些因素帶來的影響和波動,恐怕都會隨著市場規(guī)模的增長一起擴大。
技術重要,成本重要,但跟對大哥、抱對大腿,恐怕也越來越重要了。
![]()
參考資料
[1] Tesla must pay portion of $329 million in damages after fatal Autopilot crash, jury says,CNBC
[2] 禾賽科技:賣的不少,賺的不多,賽博汽車
[3] LG Innotek Stuns the World with Groundbreaking EV Charging Technologies,LG Innotek
[4] LiDAR market surges with 1.6M units shipped in 2024—BYD, Li Auto, and Huawei are reshaping competition with mass-market integration,YOLE Group
[5] LG會見現代和本田:“把戰(zhàn)場留給我們”,韓國經濟日報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