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是“金九銀十”車市的收官節點,在疊加2026年新能源汽車購置稅補貼即將退坡的政策預期,以及車企紛紛推出“保價兜底”“限時權益”等措施刺激消費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車10月整體銷量順勢迎來年度銷量高峰。
造車新勢力里,零跑、鴻蒙智行接連刷新自身交付紀錄,而蔚來40397輛的單月成績一出爐,也引發了眾人討論:“這是又行了?”畢竟過去幾年,“蔚來要倒閉”“資金鏈斷裂”的聲音沒斷過,市場對它的生存狀態一直存疑;如今這份數據不僅是蔚來首次邁過月銷4萬輛大關,更讓創始人李斌終于能以實打實的業績,正面回擊外界的“倒閉追問”。不過,李斌此前明確“四季度必須盈利”的愿望能否實現呢?這依然有待市場給出答案。
![]()
■制圖:廖木興
新勢力頭部競爭白熱化
蔚來用“三駕馬車”跑通銷量
11月1日,造車新勢力如期發布10月交付數據,多個品牌刷新歷史新高,盡管官方總體的新能源銷量數據尚未出爐,但新能源市場“決賽圈”圖景清晰浮現——曾經被熱議的“蔚小理”格局早已被打破,零跑繼續以黑馬姿態領跑,鴻蒙智行則緊隨其后,頭部陣營徹底重構。
值得一提的是,一直頂著“生死存亡”話題的蔚來,也終于在10月交出了突破性答卷——首次邁過月銷4萬輛大關,而且從品牌貢獻看,蔚來“三駕馬車”分工明確且成效顯著。
其中,蔚來主品牌聚焦高端市場,10月交付17143輛,全新ES8成為關鍵增量——這款定價40萬元以上的純電SUV,交付僅41天便突破10000臺,創下同價位段最快破萬紀錄,既鞏固高端地位,也為集團毛利率提升奠定基礎。
樂道品牌瞄準主流家庭市場,10月交付17342輛,同比激增301.5%,旗下L90連續3個月蟬聯純電大型SUV銷量榜首,上市三個月累計交付3.3萬輛,成為妥妥的“走量王”。以往蔚來常被詬病“只會賣貴車”,如今樂道以20萬—30萬的主流價格帶吸引家庭用戶,成為10月增長的核心推手。
螢火蟲品牌深耕15萬元以下入門市場,10月交付5912輛,雖環比增速僅約3%,但勝在穩定——在三四線城市逐步鋪量,為整體銷量托底,避免蔚來過度依賴高端車型。
為延續增長態勢,蔚來已明確產能規劃:11月全新ES8產能將較10月提升70%,為12月進一步沖刺交付量,并與樂道L90共同被確定為蔚來沖擊月交付5萬輛目標的核心車型。
被問數年“何時倒”
蔚來盈利難題待解
顯而易見,蔚來10月交付40397輛,靠的不是單款車爆火,而是“高端、主流、入門”三品牌如三駕馬車般協同發力,但熱鬧的銷量背后,要真正賺到錢,還有不少坎要過。
“蔚來什么時候倒閉,這老被人問候也挺煩的。”10月28日的用戶面對面活動上,李斌罕見流露出對輿論爭議的情緒,而10月40397輛的交付成績單,或成了他回應質疑的最直接底氣——在新能源行業,“持續增長的銷量”始終是破解“生存焦慮”的核心密碼。
李斌的“煩”,源于長期纏繞的輿論壓力。過去數年,蔚來始終被“資金鏈斷裂”“即將倒閉”的言論纏繞。李斌曾坦言,當前30%—40%潛在用戶因擔心公司生存問題未選擇蔚來產品。
輿論焦慮的背后,是持續虧損的財務現狀。連續多年的虧損已成為蔚來的常態,數據顯示,其2025年第一季度凈虧損高達67.5億元(按季度90天計算,相當于每天消耗約7500萬元);截至2025年3月,其現金儲備僅剩260億元;而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蔚來累計虧損已超1200億元,這些數據進一步放大了外界的擔憂。
不過,隨著10月交付數據出爐,或許也算是給外界擔憂來了一個漂亮反擊:不僅連續三個月創新高,品牌成立至今累計交付更是達到91.32萬輛,形成龐大用戶基本盤;更重要的是“三品牌矩陣”跑通,讓蔚來擺脫過去單品牌依賴的脆弱性。
比如,樂道L90吸引家庭用戶、螢火蟲覆蓋下沉市場,與主品牌高端用戶形成互補,抗市場波動能力顯著提升。部分老用戶也在社交平臺反饋:“看到新品接連落地、銷量穩定,對售后和品牌長期運營更有信心了。”
然而,銷量增長的背后,兩大挑戰不容忽視。其一為年度銷量目標壓力,若要達成全年44萬輛目標,剩余兩個月需平均每月交付近10萬輛,這一數值遠超當前交付能力,目標達成難度極大;其二為盈利難題,李斌此前明確“四季度必須盈利”。但行業分析認為,實現該目標需滿足三大條件:季度交付15萬輛(月均5萬輛)、整體毛利率17%—18%、研發及銷售費用率分別降至6%—7%與10%。
但從二季度財務數據來看,差距顯著,當期整體毛利率僅10.0%(車輛毛利率10.3%),研發及銷售費用率卻高達15.8%與20.8%,短期內要實現毛利率提升7-8個百分點、費用率壓縮約10個百分點,難度頗高。
可見,盡管蔚來“三駕馬車”已筑牢銷量地基,緩解了輿論層面的生存焦慮,但要真正實現“賣得多、賺得多”,從“規模增長”轉向“盈利增長”,仍需在提產能、升毛利、控費用的平衡中找到精準節奏。
10月的交付峰值,無疑為蔚來卸下了“生死存亡”的輿論枷鎖。從“被質疑倒閉”到“月銷破4萬輛”,蔚來總算走出了最艱難的生存階段,但這場勝利仍停留在“規模層面”。
對蔚來而言,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如何在四季度實現毛利率與費用率的“一升一降”,如何平衡產能爬坡與成本控制,如何讓“賣得多”真正轉化為“賺得多”。這些問題的答案,不僅決定著蔚來能否兌現“四季度盈利”的承諾,更關乎其能否從“新勢力幸存者”升級為“可持續經營者”。
而從行業視角看,蔚來的困境也是新勢力集體面臨的轉型命題——當新能源市場從“增量擴張”進入“存量競爭”,單純的銷量比拼已不再是核心,盈利能力才是衡量企業健康度的關鍵標尺。蔚來能否闖過盈利關,或許將成為新勢力行業從“規模優先”轉向“利潤優先”的重要風向標。
采寫:新快報記者 劉佳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